“在侨乡有一处上马石,男人们从这里上了马,离家远行。有一处隔娘坡,过了隔娘坡,离家的儿子便踏上了迢迢的异乡之旅。” 侨乡在腾冲和顺,离腾冲县城三公里,从这里往西不远,便是中缅边境。腾冲作为古西南丝绸之路上永昌古道通往缅、印和西南诸国的必经之地,和顺就在这官马大道旁,又因地接边境,历史上的和顺人形成了行走异邦经商的传统。“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民国李根源所作的这首诗,恰切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经商致富的传统。在这样的传统之下,许多和顺人远走他乡,苦心经商赚钱,更有一些和顺人,在迢遥的行走、经商途中,留在了异国他乡。据说今天的和顺华侨分布在缅甸、印度、泰国、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顺因此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
我没有见到上马石,也没有见到隔娘坡。穿过进入侨乡的“文治光昌”石牌坊,踏过河上的弯弯石桥,走过青青的石板街,我首先看到了这里的马帮展馆。全木结构的马帮展馆,为人们展现了当年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马帮盛况,马鞍,脖铃,铜壶,火塘,还原着当年马帮行走经商的辉煌与艰辛,一块“忠信笃敬”的匾额,述说着息息相传的马帮精神。时间穿越过千年,那些马背上的盐茶,马背上的歌谣,马背上的沧桑,马背上的思念,终于被以当年的马帮或许不曾想象的方式,在这样一间古朴的展馆里静静地重温。
也是因为男人们的远走,在侨乡有一道独特的景观:洗衣亭。男人们常年四季奔波在外,家里便只有主妇们辛勤打理,洗衣便是主妇们一项常年的工作。外出的男人回到家,看到自家的女人这样辛苦,怜惜之下,在水边修起了洗衣亭,聊慰寸心。“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大多数人家都有了洗衣机,但是也有一些女子,仍然喜欢在洗衣亭洗衣服。”导游小杨这样给我们介绍。后来,在一池碧水之畔,我见到了一个女子正在洗衣亭下洗衣,心无旁骛的她,不时地用手赶起池中的水,那水便在她的手中绽开洁白的水花。
“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正如李根源诗所言,经商致富后的和顺人,更加重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和顺风景如画的双虹桥畔,我看到了馨名远播的“和顺图书馆”。图书馆建筑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为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清光绪年间所建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上方,悬着和顺清代举人张砺所书的“和顺图书馆”匾额。步入大门,登石级而上,至西式造型的平顶拱形中门,门额悬胡适先生题书馆名。中门内为花园,园内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穿过花园达馆舍主楼,主楼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楼房,正面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建筑立面玲珑别致,门窗造型西式设计,建筑结构新颖,气宇轩昂。主楼后为藏书楼。和顺图书馆始发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发起的“咸新社”,几经演变,至1938年“和顺图书馆”正式落成,时至今日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七十多年里,许多文人贤士曾在这里驻足、留题,更有印着和顺独特人文的思想从这里出发。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顺图书馆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我们进到馆内的时候,正有一些孩子在里面读书。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在这里静静绵延。
不难想象,正是因了和顺这样的文明传承、文化底蕴,所以,这里走出了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艾思奇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他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艾思奇故居在蕉溪村旁元龙阁畔,依山伴水、古朴清雅。走进大门,正中是艾思奇塑像,两侧依着围墙的地方,两列炮仗花开得正热闹,旁边两株香橼树上,挂着大大小小的澄黄的香橼果。在炮仗花和香橼树下面,静静的草地,像是被铺展开的静静的时光。再走进内门,当门有毛泽东给艾思奇的题词。里面是一个并不太大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子都是两层的木楼,相互间有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显得古朴典雅。在正房拱门之上,一挂深碧的藤萝从楼上垂下来,与院中的花木相应和,使一方小院显得格外清幽。
若说艾思奇故居是一份哲学式的宁静,那么,穿过古镇的那条清澈的河便是一溪灵动的柔美。古朴的双虹桥斜跨桥上,河岸的古木疏影横斜,而石桥之下,疏影之间,一群群白鹅悠游清波之间,自在嬉戏。在溪河的上端,是一池荷塘,在这初冬的季节里,满池的荷叶已然枯黄,一茎茎或立或斜,竟凭添许多诗意。池中有一方静静的小亭,以曲折小桥与岸上相通。清溪,石桥,白鹅,古木,荷塘,亭阁,田野,晚风,恰是一方清澈的田园,一首柔婉动人的诗。
而在马帮、图书馆、哲学、山水所营造出的人文情怀之外,和顺还有一处让人无法避让的疼痛的所在:滇西抗战纪念馆。走进纪念馆,在右侧的一座两层小楼上,挂着“铁血滇缅”的木牌,就是这一块木牌,刹时又把思绪带回到滇西抗战的血与火之中。滇西抗战,那是一段浴血的历程,一阙悲壮的卫国之歌,多少将士,在血与火中用生命捍卫了国家之尊严、民族之大义。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些残烈的战火与烽烟,那些不屈的抗争与还击,终于被缩影成这一个小小的纪念馆。在木牌下面的一楼正厅,停着一辆军绿的战时吉普,依稀述说着战时的火光与尘埃。在这座小楼的楼上楼下,以及这座院子的正房和左厢房,都是关于抗战历史的记述与回顾。在院子的一侧,有一间小小的卖纪念品的小屋,里面卖着战时的吉普、摩托、大炮等战争物品的模型,几位姑娘叽叽喳喳地在那里挑选着,比较着颜色和款式。战争的苦难,在她们轻松快乐的笑语中留下渐行渐远的背影。
走过和顺,我触摸到一个词:回归。马帮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回归,图书馆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哲学是一种思想的回归,山水风光是一种性灵的回归,而抗战纪念馆,是一种民族大义的回归。在这里,人们回归文明,也回归自然;回归苦难,也回归精神。据说在和顺,除了和顺图书馆,更有许多道路、公共设施都是在外的和顺华侨捐资修建的,这些远离家乡却又永远牵挂着故土的和顺人,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回归了自己生命的永久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