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淹没在深邃富丽的建筑中,格调却“刻”在沧桑的建筑之上,古代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众多的古村落、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凝固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积淀着前人的智慧,成为了我们今天的瑰宝。在晋商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晋商民居无疑又是古代建筑的又一结晶,它代表着中国北方地区的商业、居住、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徽商文化和徽派建筑遥相呼应。
千年古城昭馀
岁月流淌着故事,故事讲述着历史,历史展开了画卷。当祁县古城以她华美的身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所能体会到的是她伟大生命的延续,在她的生命中有苍凉、有辉煌,有着总也讲不完的故事。
祁县老街
据《周礼·职方》与《尔雅·释十薮》记载,在远古时代,太原盆地南面是一片长满杂草的积水地带,叫做“昭馀祁泽薮”,祁地由此而得名。祁县古城始建于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14 年,据今已有2520年的历史,城址在今古县镇村。在公元前6 世纪中期,古县分为上古县、下古县两个村。由于祁奚是晋献公的四世孙,本姓姬,因食邑于祁,遂以地为姓,改姓祁,即是历史上有名的祁黄羊。古县是祁奚(祁黄羊)最早居住过的地方。晋顷公十二年,晋国六卿把昭馀祁划分为7个县,祁县为七县之一。晋六卿之一魏县子派一名叫贾辛的大夫,到祁县主政。贾辛为祁县历史上第一任县官,贾辛仍居上、下古县,祁县历史上有了第一座县城。因而,祁县又被称为“昭馀”。第一座县城从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14年起,到公元3世纪末期止,历时800年。
到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县令李喜将县城迁到今祁城村。这是县城的第一次大迁移,祁城村作为祁县的县城,从公元3世纪末到公元5世纪末,前后经过了200多年。
祁县十字街
现在的祁县古城,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并州刺史的助理分瓒又从祁城迁移过来的。它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是我国两千多个县中“资格最老”的古县城之一。祁县历来交通便利,乾隆《祁县志》卷二记载:“祁西南道河东,通秦陇,东南逾上党,达中州,北当直省孔道。固四达之衢也”。明清时境内有两条驿道通过:一条为京陕官道,是秦陇等地北上的必由之路;另一条是太原到上党潞安的府官道。
祁县古城的建筑格局
中国古代的县城,是朝廷根据其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修建的,是县官行使政令的地方,因而,有“城”无“市”是司空见惯的事。就拿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建的这座祁县古城来讲,明代以前,基本上属于有城无市的状况。明代以后,特别是清代,随着晋商劲旅祁县商帮的崛起,这座城市的功能才逐渐地由行政为主转为以市场为主。祁县古城是依据中国封建社会汉民族传统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县城,无论是“纱帽城”的形制,南正北直、东西对应的城区布局,装饰豪华、彩绘精美、光彩夺目的深宅大院,明柱出檐、二层结构的临街商铺还是循韬遵规、严谨众多的寺庙楼阁,都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在中国建筑史和美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古典山水城市理论“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共雅”五大基本特征的和谐统一,堪称古城经典。
雨楼博物馆
祁县古城,东西稍长(约850米),南北略短(约700米)呈长方形,周长约三公里。在城池的东南方向缺一角,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旧有砖城墙,外设护城河,河堤两岸遍植柳树。设城门四座,均有匾额,东曰:“瞻凤”,西曰:“挹汾”,北曰:“拱辰”,南曰:“凭麓”,极其雄壮。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县城城墙现已荡然无存,然而,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城区格局基本保存完好。整个城区布局以十字街口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东西对应。以十字交叉为骨架,全城辅以二十八条街巷与之纵横贯通。这些街巷走向大多整齐规范,与主要大街平行,显得整个布局结构严谨,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系。而在个别街巷的走向处理上,又匠心独具,人为地增添一些不规则形,显得活泼有趣。因而使人觉得整个城区布局设计既整齐合理,而又不呆板。在宽度处理上,四条大街居首,宽约6-7 米,其它街巷依次递减。
一座座前店后院式和一处处深宅套院式四合院,像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古城的“十”字型大街两侧和四大块城区,街两旁的店铺字号,鳞次栉比;招商的牌匾、幌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中国北方城市的繁华美景。老街两侧店铺大多为北方的一进或多进四合院建筑格局,临街建筑多为两层,一层用作商业、作坊,二层为库房,为典型的前店后坊、住宿型制。店铺面阔一般为五间,每间开间约在2。5-3米之间,进深较大,如聚全堂药铺进深达9余米。城内商业经营项目可分为:茶、票、斗、典、布、杂六行,店铺多达214家。在老城内的古民居数量达到了1000 多座,形成了融城市贸易和居民生活与行政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城市。
精美的门楼斗拱
这些古民居夹道而立,错落有致,一色的传统木结构、小青瓦、及挑角门楼,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晋中作坊和晋中民居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是晋中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建设部的专家曾赞誉:“祁县民宅建筑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祁县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明清时期晋商文化发展的缩影,更为中华民族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精华。
富可敌国的晋商老号
祁县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祁县商帮的经营范围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总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物质需求。按经营项目区分,可以分为茶庄、钱庄、当铺、票号、彩帛、花布、杂货、六陈行、药材、鞋帽、炉食、文具、铁器、皮麻、山货、染织、肉食、锡铬等行业。开设年代最早的要数茶庄,到1920年县城有商号214 家。座落在晋商老街东大街33号的“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它的主人曾是明清时期的晋商巨贾,在县城里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群总面积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75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院落外观为城堡式,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有240间房屋。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
长裕川茶庄
“聚全堂药铺旧址”位于晋商老街东大街15—21号。该药铺占地面积672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铺面、过厅、二层统楼,两侧为东西厢房。现存建筑中铺面、过厅为明代建筑风格,统楼、东西厢房为清代建筑。铺面临街而设,台基低矮,形制简明,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筒板瓦顶,明间为入院通道,次、梢间为铺面,店内梁架为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柱头斗栱为一斗二升交蚂蚱头,门窗装修已改。过厅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前檐设廊,六檩前廊式构架,砍。统楼为上、下二层,下层为砖券窑洞,上层为木构,清小式建筑,单檐硬山顶。
精美的古建筑
“大德恒票号旧址”位于晋商老街西大街51号。清光绪七年(1881年),乔“在中堂”十世孙乔锦堂开设大德恒票号,主要办理汇兑银票以及存款、放款业务,1934年歇业。旧址现存房屋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749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东西并列的三个院落组成。西院、中院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均建有临街铺面、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两院临街铺面面宽均为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前檐以明柱、格扇封墙,明间设门楼。东院现仅存铺面与正房。正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坡硬山前檐柱头斗拱三踩单翘,柱头看面斜筒板瓦顶,前檐额枋以木雕、彩绘、篆书题记装饰。临街铺面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明间辟为入院通道,设拱券形院门,次间为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