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江南繁华地”,人文景点众多,名扬天下的园林是苏州的名片,倾倒了不知多少游人,而我还是青睐那个沉甸甸的千年古刹——寒山寺。
寒山寺绝对是因为一首诗而出名,就像今天的少林寺因为一部电影《少林寺》而成名一样。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楔在一个民族的血肉里。难以忘记的小学课本里一曲《枫桥夜泊》,成就落魄书生张继的同时也成就了寒山寺,这在中国文化里是很少见的。那耳熟能详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传递了古今多少忧思,让人几多共鸣感慨。我叩问自己:这就是诗人所谓的悲悯情怀吗?
我总认为我似乎有浓浓的寒山寺情结,上小学四年级时,我作为班上推选的朗诵选手朗读《枫桥夜泊》,靠着对诗意的理解,我竟然一举夺得儿时那个农村小学一等奖。我清晰地记得学校奖励了我五个作业本,让我着实骄傲了好长时间。大学里拥有众多粉丝的毛宁动情一曲《涛声依旧》,把我带回到千年前那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千年的风霜似乎一直冷到现在的人心里。后来参加了工作我又执教了课文《不朽的夜眠》,实实在在地领略了张继夜泊的滋味儿。可以说,《枫桥夜泊》随着我的成长给了我不同的解读,也正是不同的解读促使我凝成了浓浓的寒山寺情结。
国庆节期间,我随着学校的旅行团终于踏上姑苏大地,得知寒山寺是旅游线预先设定的景点,我很期待。因为在寒山寺我想我可以细细地欣赏这仰慕多年的寺庙,我可以聆听一个唐朝诗人沧桑的心跳。
我们在无锡游览完三国影视城和太湖后,下午往苏州赶路,在去寒山寺的路上,我确实有些激动,心里默默念着《枫桥夜泊》这不朽的诗句,想象着从唐朝走来的寒山寺的真面目,犹如去看望一位未曾谋面而心仪已久的亲人。大概六点多光景我们到了寒山寺。在导游的讲解里,我知道: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的枫桥古镇,因邻近枫桥,所以又叫枫桥寺。它始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旧名是妙普明塔院。相传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为纪念寒山将寺庙更名为寒山寺。
太阳已经西斜,天色慢慢向晚,寒山寺的游客少了许多,门庭显得冷冷清清,倒让我怀疑这就是千年古刹。寒山寺的门前就是直通古运河的枫江,说是江,实际上也只有一条河宽而已。不远处是一座石拱小桥,小桥造型古朴,横跨在枫江之上,距寒山寺不过百步之遥,真有点唐朝的味儿。导游信誓旦旦地说这就是枫桥,他还说这就是张继写的那个枫桥,不过后来知道枫桥到底在哪儿当地人似乎还没有搞清楚。枫江沿河两岸是无数粉墙黛瓦的江南人家,典型的江南特色建筑一直延伸到远方。寒山寺外的路面硬化得很完美,干干净净,真个体现了佛门净地。寺门前,墙上三个大字“寒山寺”遒劲有力,让人眼前一亮。游客纷纷在此留念,我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机会,就像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指上一定要留下“到此一游”一样。拍照光线尽管不是太好,但已经令人满意了,“寒山寺”三个字一定要摄入镜头就可以了。
进入寒山寺,院落面积不大,但是江南建筑风格的走廊、亭子紧凑有致。这个时候,对比一下家乡的太昊陵,感觉远比这规模宏大,气派比这强多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庙里的主体建筑,凡是寺庙一般都要建大雄宝殿的。进入大殿里,各种佛像栩栩如生,威严有加,让人生畏。有人说在这里烧香最灵,于是同行里便有给佛祖烧香磕头祈福的。说起寒山寺,自然要联想到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驻足在寒山与拾得和尚画像前,我举目凝视。佛门弟子一直认为,寒山和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的高僧,并把他们神化为我国的和合二仙,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神仙。民间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到过日本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这个故事曾以连环画的艺术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国医报》杂志上登载,题为《寒山寺钟声》,使寒山寺多了个娓娓动听的中日友好话题。看着画像中寒山手中的红艳艳的荷花,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笑呵呵的像是弥勒佛,给人和睦喜庆之感,这就是和合二仙,这个美好的传说教育人们生活中需要忍让,多一份理解和关怀,生活就多一份美好。我不是一个佛教徒,但看到这塑像心情顿时还是轻松了许多,对寺庙有了亲切感。
向里面走,看到的是位于藏经楼内的寒拾殿,这里面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这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真经而归的形象,恰好在这藏经楼楼上,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这是我没有想象到的,寒山寺竟然与《西游记》也联系在一起了。经过石刻碑廊,出现最多的还是张继的石刻诗句,风格各异,活灵活现的,游人纷纷在这里留念。
这时候,阵阵的钟声传入耳中,钟声显然没有规律,是游人撞的。有人说,寒山寺的钟声是最美的钟声,这话确实有道理。寒山寺的钟声不但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还有奇妙的功能,这功能据寺里的和尚说可以用12个字概括,那就是“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菩提,在梵文中意为“觉悟”“大彻大悟”。所以旅游者都要亲自聆听寒山寺的钟声。这样看来,同样是钟声,而这里的钟声却被赋予了历史的厚重,不同凡响。由此我想到了兴起的寒山寺文化,后来读一些学术论文知道,寒山寺文化是以吴文化为根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为一体,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和合文化为核心,钟声诗韵为标识,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其文化形象代表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寺庙文化。
不经意间就转到藏经楼南侧的钟楼了,钟声是在这里传出的。想敲钟要在钟楼下排队,而且只能敲三下,据和尚讲三下表示“福禄寿”之意。顺着小楼梯上去,一口大钟在一个拥挤空间里,人们围着大钟转圈,由于空间有限,敲三下的游客要赶紧下楼。这口钟简直成了人们祈福的圣物,来此不敲钟等于徒有虚行。敲过钟之后,我似乎感到了美好的祝愿就来到身边,感到踏实多了。和尚师傅介绍,在古时吴中地区的寺庙有半夜鸣钟的习俗,所以我愈发感到张继诗句的极佳,张继是身临其境,是很熟悉吴中习俗的。现在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仍会敲钟108响,最后一个钟声正好是新年零点开始。钟声为何要敲108响呢?根据我国佛教经典和风俗,108响钟声有3种含意:第一种含意是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把12、24、72相加正好是108,既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种烦恼之数。所以要听108下钟声,表示回顾旧岁,迎接新春的意思。
夕阳很快下山了,最后一缕斜阳也消失了,拍照已经不合时宜。如果是白天,寒山寺想必一定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的。而我此时满脑子总是萦绕“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景象,寒山寺全部泡在诗韵里了,对于是否看见寒山寺的真容无关紧要了。游完了寒山寺,我感觉满载而归,而同行的几位却大呼上当,抱怨不值。难怪,从经济利益来讲,没有人文情怀的人是感到确实不划算的。
天色影影绰绰的时候,我们才从寒山寺出来。出了大门,前面是枫桥景区,远处亮起了灯火。没有现代化的霓虹灯,就是古代的原始灯火,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渔火。夜色里我深情回眸寒山寺,我真的好想再一次触摸千年的古诗古寺,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那耸入空中的佛塔,那袅袅而来的钟声,更使这座古刹散发出流泻千年的古文化风韵了。
在寒山寺附近,枫树好像没有看到,我却看到了西边的运河,离寒山寺很近,一眼望去,桨声灯影里货船川流不息。客船好像没有,都是机器船,运载沙子水泥的比较多,呜呜的汽笛散发出商业的气息。导游说这就是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张继就是顺着这条河从京都长安来到寒山寺附近客栈的。而寒山寺就在运河东岸,钟声一响,绝对可以传到运河上的客船的。在这场景里说起张继,看着河面上忙碌的船影,被《枫桥夜泊》浸润大脑的我似乎也成了客船上刚下来的张继。
夜幕里我还看到了一座单孔石拱桥,横卧在古运河里,有人说这才是枫桥,枫江上的那个不是,可以断言这当然不是唐朝的枫桥。而现代化的枫桥显然也依从了唐朝枫桥的创意,如一弯新月横卧在水面上。岸边不远处,有张继的青铜像神态安详,惟妙惟肖,这是当时作为无名之辈的张继万万不会想到的,一首诗成就了一个人,历史上也许只有张继独占了。他似乎正在凝神倾听隔壁寒山寺传来的悠悠钟声,似乎又在侧耳倾听着古运河水的涛涛声。伫立张继像前,我感叹:是张继太有才成就了一方风景呢?还是这里的风景原来就是那么美呢?我深深知道,要知道答案是必须静下心来沐手更衣,慢慢消化这枫桥风景。从寒山寺里可以找到一二答案,从枫桥古镇块块参差的青石板上也许会发现当年张继的脚印吧。
夜色把缱绻的江南含蓄掩埋,我悄悄随着旅行团告别沉默的枫桥,张继的影像时隐时现,我突然感觉职场里苦苦打拼的我何尝不在落魄,想到这我回家的路上唯有枫桥了。于是“我低下头把脚步挪得很轻,唯恐惊动桥下那颗唐代的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