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走近蒙山沂水

时间:2015-07-06 15:47来源: 作者:任和平 点击:
一次临沂行,一生沂蒙情。临沂之行于我来说是一次朝圣之旅、寻根之旅、寻梦之旅,在这里让我受到了沂蒙精神的洗礼。蒙山沂水的血与火、情与爱,让我铭记在心、永难忘怀。

今年初夏时节,我从江南小城来到沂蒙山区的临沂,参加在临沂市委党校举办的有关党性教育培训班。临沂是革命老区,一踏上这块红色的土地,我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作为一名60后,我在小时候看过《沂蒙颂》、《南征北战》、《红日》等战争题材的影片;当年为准备六一儿童节的文艺会演,也曾跟着老师学唱过《我为亲人熬鸡汤》、《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山小调》等歌曲。一晃30多年时光流逝,而我脑海中留存的那些影片和歌曲却一直没有淡去。这次来到临沂,来到电影故事的发生地,似乎一下子激活了我脑海中的记忆U盘,从历史走进现实,我对脚下的这块土地是既陌生又熟悉。

在临沂市委党校培训学习的几天时间里,我先后到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等地参观学习。所到之处,每天的耳闻目睹,让我听说了比那些电影更感人的故事,比电影插曲更动听的赞歌。尤其是在艰苦卓绝的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锻造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更是在我的心中烙下深刻印象。

沂蒙山,在中国地理版图上算不上是风景秀丽的名山,但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沂蒙山区位于鲁中南地带,通常是指以沂山、蒙山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这里北临胶济铁路,西接津浦铁路,南濒陇海铁路,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河道纵横,历来是兵家争雄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时期,沂蒙山区是联结华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争夺东北的跳板,南下江南的关键。因此,沂蒙山和井冈山、延安同享盛誉,被称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还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沂蒙精神也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一提到“沂蒙精神”,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解放战争,回想起百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参军参战,人民群众推着独轮小车、带着煎饼葱蒜,随解放大军奔赴前线的感人画面。当年沂蒙根据地有人口420万,其中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报名参军参战,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革命先烈就有10万多人。八百里沂蒙钟灵毓秀,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永载史册。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什么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他们为何能够坚定不移跟党走,甘愿为革命事业作出奉献和牺牲?带着这些疑问,行走于蒙山沂水,我一直在找寻答案。当我来到孟良崮烈士陵园、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之后,当我听到沂蒙母亲、支前模范等可歌可泣的故事时,我所要找寻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党和军队的广大党员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广泛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一同打鬼子,一同烧炮楼,一同闹减租,一同护秋收;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正因为有如此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的军民关系,人民群众才心甘情愿倾其所有支援革命事业,用小米和小车助推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

70多年前的1944年1月24日,是中国农历的除夕,500余名日伪军对沐河西岸抗日堡垒村——山东临沐县曹庄镇朱村进行突然袭击。听到敌人袭击朱村的枪声后,驻守在沐河东岸的115师教导二旅四团八连指战员,在连长的带领下赶赴朱村投入战斗,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共击毙敌伪军40余人,而八连也有24位同志英勇牺牲。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免遭劫难的朱村百姓一手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一手拿着祭祖用的纸香,祭奠为保卫朱村而牺牲的24名烈士。此后,每逢新春佳节,朱村的百姓都要到烈士牺牲的地方送饺子以示祭奠。朱村是八连救下的,八连战士是朱村的恩人。为铭记历史、教育后人,朱村村民于2012年自发捐款60余万元,建成了由朱村抗日烈士陵园、老四团钢八连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和朱村档案资料馆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在参观展览时说:“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段民谣,是对沂蒙人民舍家支前的生动写照。1947年5月,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人民是“砸锅卖铁支援前线”,以惊人的毅力保证了数十万大军的粮食供应和战场运输任务。当参战部队的上千匹战马需要草料供应时,蒙阴县的老百姓就把新建草房屋顶上的茅草扒下来喂战马。靠种庄稼活命的蒙阴农民,还把自己种的50多亩刚抽穗扬花的小麦,收割后献给部队喂马。蒙阴野店区烟庄村妇女张玉梅等六姐妹,在村里男青壮年随军支前后,主动挑起全村支前重担,组织全村妇女用两天时间加工并运送粮食5000斤,保证了前方将士的需要。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破家支前,才为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取得全胜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役,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整编七十四师3.2万余人,在国民党军最强大的进攻方向打掉其最精锐的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彻底扭转了山东乃至全国战局。

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作家刘知侠创作的短篇小说《红嫂》,在山东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64年,刘知侠又将小说《红嫂》改编成现代京剧《红嫂》;同年8月,山东省京剧团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后来,中央芭蕾舞团将“红嫂”故事移植成一部四场芭蕾舞剧《沂蒙颂》。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沂蒙颂》并在全国公映。借助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倾力打造,“红嫂”名声大震,成为沂蒙妇女拥军爱军模范群体的代称。我曾经看过一些资料,说《沂蒙颂》的“红嫂”原型是明德英。这次在临沂聆听有关情况介绍后,我要修正以前的看法,因为“红嫂”是以明德英为主要原型的艺术形象。在过去的峥嵘岁月里,沂蒙山区涌现出了成千上万个“红嫂”,既有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伤员的明德英,也有送儿参军的“模范军属”王步荣,还有精心抚育革命后代的王换于、祖秀莲,更有拥军支前的模范“沂蒙六姐妹”,以及李凤兰、梁怀玉、孙玉兰……当年沂蒙山区的广大妇女群众,不分昼夜缝军衣、做军鞋、烙煎饼、传情报、抬担架、救伤员,全力支援前线,她们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沂蒙“红嫂”,她们是一群令人钦佩的伟大女性。

沂蒙精神代代相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沂蒙人民与时俱进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化精神为动力,不断开创新局面、铸造新辉煌,有力推动了沂蒙山区的历史性巨变。1995年,临沂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04年,临沂市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经济总量超千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临沂市还先后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看如今的沂蒙大地,处处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革命老区展现出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勤劳勇敢的沂蒙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以沂蒙精神激励斗志,与时俱进开拓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这首诞生于沂蒙山区、歌颂沂蒙秀丽风光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沂蒙山小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优美深情的《沂蒙山小调》被传唱了60多年,一定还会和沂蒙精神一样,被一直传唱和传承下去。

一次临沂行,一生沂蒙情。临沂之行于我来说是一次朝圣之旅、寻根之旅、寻梦之旅,在这里让我受到了沂蒙精神的洗礼。蒙山沂水的血与火、情与爱,让我铭记在心、永难忘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森林母语:生命的图腾和心灵的净土

作者:丁庆中

我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是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人。我在市信息处工作,多少年来,我发现有些人在蓄意破坏森林,要毁灭森…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原创】雨中庐山

    秀丽庐山,举世驰名,一山拔起,巍峨耸峙,森苍林莽,云缠雾腾,分外妖娆。这就是庐山...

  • 天湖行

    天湖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境内,与黄山风景区、歙县交界,北距美丽黄山仅3公里,南...

  • 走近蒙山沂水

    一次临沂行,一生沂蒙情。临沂之行于我来说是一次朝圣之旅、寻根之旅、寻梦之旅,在这...

  • 西望明月忆峨嵋 (二)

    “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云烟连,盘室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峨眉山高凌...

  • 穿越五虎山

    犹闻三狮吼, 已到虎山前。 穿越何所惧, 却往险中寻。 福州五虎山位于福州闽侯县祥谦...

  • 雨中三叠泉

    。庐山由于植被茂密,岩石中储藏了很多水,有些地方 ,山腰上形成了碧绿的翡翠般的天...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