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是春节前最后一道例行的程序了。 祭灶--祭的是灶王爷。
我小时候很不理解祭灶的真实含义。首先是“灶”的概念不清,我们都称炉子,或者是炭炉子,烧的是煤球。煤球炉火不旺,每天晚上还要封炉,封不好,容易熄灭。生炉子更加费事,不会生的人,半天也引不着。中午想吃一顿红烧肉,是很万难的事情。实际上“灶”我是见过的,我舅奶奶家厨房的灶是用砖砌的,上下两层,上层烧柴火,下层存灰,没有风箱。邻居家的灶是泥糊的,但是右边有一个木制风箱。烧火的时候希望火苗旺一些,就要拉动风箱,向灶内鼓风。一前一后有节奏地拉,很好玩的。有灶最大的好处是一边做饭一边还能烤东西吃,在下层的温热的余灰里烤山芋,这样烤出来的山芋真好吃。烧草的香味混合着熟山芋的香味,仍旧弥漫在对童年美好的记忆中。“祭”是什么意思呢?就更弄不清楚了,我似乎记得,我的理解是“鸡”(当时我很傻),有意识的觉得,鸡和炉子放在一起,自然是有好吃东西,是一件好事,所以就盼着祭灶那一天快一点到来。现在我理解“祭”应当是“送”,祭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
祭灶在我家乡,是遵循着先张三,再李四,后王五这样一个前后顺序的潜规则,其他的姓好像都是过三不过四。我们李姓是在腊月二十四祭灶。清代《敬灶全书》称灶君姓张。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姓率先祭灶是理所当然的。
先服侍灶王,在祭灶的前一天晚上。灶王像,有钱的人家有现成的,瓷的,每天都放在厨房的一个壁龛里,祭拜之前,事先把擦得干干净净原本含烟落垢的灶王像,在壁龛中摆放好。灶王像是换上了一身崭新的新衣服,整个厨房也变得亮堂堂的。隆重一些的,在灶王像前燃一炷香,我们这里很少见,却也有。我们小孩子看见这种架势,在心里是要笑的。笑什么不知道。只是觉得原本一个脏兮兮的老头子的像,平时谁也不去管它,现在在大人们眼神里却显得庄重起来。很滑稽。
一般人家是临时在街上买一张灶王像,纸做的,结实一点的是塑料纸做的,贴在厨房里,都是在炉子的后面墙上。说是在街上买的其实不是,是从走街串巷的货郎推的小车上买的,货郎小车里什么东西都有,最吸引我的是那些花花绿绿的沾了碎粒白糖的糖。纸上的灶王像看起来笑眯眯的,穿着官袍,正儿八经地坐在那里,全身上下都是红色。大年初一我这里有送财神的,财神好像和灶神没有什么两样,四方脸,一髯胡须,都是正儿八经地坐在那里,通身是红色的。我曾经以为是一个人变得。
祭灶分送灶神和迎灶神两个步骤。
送灶神比较繁琐,祭灶那一天,首先要把自己洗干净,脸上不能再有鼻涕干了的痕迹。然后是大扫除,把屋里屋外,前院后院,都要擦洗干净。有的人家还把全部的家当搬到院子里晒太阳。用一个竹竿绑了一把扫帚,把起脊的屋顶上的灰尘、蜘蛛网都扫下来。我最讨厌的是擦玻璃,怎么擦也不干净。忙了一天,晚上要做饭了,我记得我舅奶奶连忙对我的姊姊说,快去,用糖把灶王爷的嘴堵上,让它上天言好事。又嘱咐一句,不能忘了!听的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灶王爷能上天?还言好事!言的是一件什么好事情呢?那时候我正希望有一双新皮鞋穿,就暗地里希望它能上天说这样一件好事情。为了这一件很懵懂的事情,我问她,灶王爷怎么就上天了?是不是说关于我的好事情?我刚去看过,它的像还原原本本地贴在厨房的墙壁上,灶王爷也还在上面,没有走开。它吃了糖就上天了,舅奶奶这样回答我。我记得舅奶奶慈祥的微笑。
姊姊将粘粘的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吧位置上,示意我不要说话,然后拉着我的手退出厨房,把门关上。出了门,姊姊和我相视一笑,我明白了,灶王爷现在是上天了。
我和小姊妹们到院子里玩一种纸牌游戏,输了就耍赖,然后满院子里追跑。院子里的夹竹桃叶子还是青绿色的,只是显得僵硬,被我们拽来拽去,哗啦哗啦的响。然后又去看舅爹舂蟹酱。舂锤上下均匀地起落,砸在石臼里,整只蟹很快就变成了细碎的近乎胶状物,闻来很鲜。后来,我们一起商量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到小河里滑冰。天黑的厉害,院子里的灯把我们又吸引到院子里。
舅奶奶正在做饭,我偷偷地跑进去,看到灶王爷还在那里,嘴上的粘粘的糖也还在那里。我没有再问舅奶奶,我心想这也许是一个慢性子的灶王爷,等吃完糖以后再走吧!
吃饭的时候,鞭炮一响,灶王爷就算是被请回来了,很简单的。不过我又去看它几次,它好像还是原封没动。这是一个很有趣而又使人着急的奇怪的神。
我有一个邻居,老家是徐州人,对这很讲究,他们堵住灶王爷嘴巴是用整个没有剥了糖纸的糖块,用胶布粘上的。祭完灶,鞭炮一响,孩子们就跑过去,把灶王爷嘴上的糖块抢下来,塞在自己的嘴巴里,吃了。
祭灶的时候,要是有一点雪花就更好了。
祭灶的目的在于保佑一家人平安,打扫庭除,清洁家庭,形式有古风,给孩子们的趣味是享用不尽的。保持古老的传统习俗—节日,包括祭灶,不仅仅是趣味横生,而且是延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些古老的文化不仅吸引了我们的童年也吸引了我们的未来,也将吸引更多的民族来欣慕和了解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
祭灶是中国人身上一个明显的胎记,使我们不断地回望,看看我们的家园是不是变得越来越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