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铁杆庄稼中秋红

时间:2010-03-04 00:13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西河柳 点击: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先生笔下所形容的枣树。然而,在中国大枣之乡行唐,你绝对不会产生如此单调的感觉。一踏进行唐,你便进入了枣树的世界。 枣乡行唐是块古老的土地。据《行唐县新志》载:初,帝尧封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先生笔下所形容的枣树。然而,在中国大枣之乡行唐,你绝对不会产生如此单调的感觉。一踏进行唐,你便进入了枣树的世界。

枣乡行唐是块古老的土地。据《行唐县新志》载:“初,帝尧封於唐,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地,后诸侯来归,诣平阳即帝位,南行经历,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红枣种植,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已有枣和棘(酸枣)之分的记载。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古农书中,都把枣树列为果木之首。行唐红枣最早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载:“北(指古燕地)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枣乡人民与枣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人养树,树养人,人树合一,息息相关。因此,有枣树衍生的风俗逐渐形成并世代沿袭,在人民大众的集体创造、集体传承中成为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红枣文化”。红枣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礼仪、饮食、爱情、婚丧、节日、宗教信仰、精神崇拜等诸多方面,它从不同层面,对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人文、道德观念作出了一种折射和反映。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枣乡人民,不仅创造了红枣栽培的历史,同时也造就了这方土地上灿烂的枣文化,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代代流传。较著名的有“许由植枣”“何姑升仙”“狄希酿造‘千日酒’”等。
    关于红枣的传说,枣乡流传最广的是关于许由植枣的故事,许由也一直被枣乡人民作为“圣贤”所尊崇。相传许由为尧舜两代帝师,《庄子·内篇·逍遥游》记载:尧让帝位给许由,许由不受,农耕而食。尧又请许由作九州的长官,许由觉得这样的话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便跑到箕山颖水边洗耳,从此避仕不出。传说在仙人的指点下,许由通过嫁接的方法,成功培育出了大红枣,从而也拯救了一方饥饿的百姓。许由始终醉心于他的枣林,隐居于箕山之上,潜心研究园林红枣,撰写了《草本经》一书,据说是讲述了红枣鲜果贮存、晾干、长期贮存的一些方法。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不求名利,献身农业园艺的鼻祖,在箕山上建造了许由冢,许由祠,他居住的地方也改名为许由村。

如果说许由的故事是人们对这位古代园林艺人的崇拜和赞颂,那么这种来自民间的口头传闻,也是人们千百年来与自然斗争、觅求生存、艰苦创业伟大精神的一个缩影。流传至今的无数个传说故事,都不同程度表达了人们的爱和恨、愁和乐,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愿望。人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为谋求人生幸福和自由,无私畏敢于牺牲,表达了他们勇敢的斗争精神和高贵的道德品质。

传说隋大业初年(公元608年)有一苏姓女子才17岁,却得了一种怪病,面色苍白、浑身溃烂、干瘦如柴,又逢大灾之年,家人多处求医,无法治愈。姑娘泪珠成行,几遇寻死,后来,她自己进入太行山中,见一株树上挂满了红色的果实,当时她又累又饿,摘下食之,食后便晕死过去。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貌美如花,变得比生前还水灵,浑身散发着阵阵香气。乡亲们见后,以为她已得道成仙,纷纷拜祭,后来听说姑娘是吃了一种野果后才出现的奇迹,于是乡亲们称红果为“圣果”。故在当地,有“一日三枣、长生不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木本粮食,百药之引”、“门前一棵枣,红颜不显老”、“要使皮肤好,粥里加红枣”等等这样的乡俗俚语。
    在枣乡,红枣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当作访亲问友的必备礼品,其他东西可以不带,但红枣却不能少带,甚至求神拜佛也带几个枣子。红枣做为亲朋间的馈赠礼品,也不单是一种佳肴食品,其寓意远远超过其本身。《国语·鲁语上》载:“夫妇执不过枣栗,以告虔也。”枣,取早起;栗,取礼敬。《礼仪·士婚礼》载:“质明,赞见舅姑……妇执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意为古代妇女清晨起身见长辈,时常献枣栗果品,早起虔敬。枣特产是送给尊贵客人的最神圣的礼物。在枣乡,凡过往客人均可入枣园尝鲜,枣农概不收钱,即使主人不在也可去摘食,“瓜、桃、李、枣,不算强盗”说的正是如此。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只提到四种果品,枣便是其中之一。枣乡行唐那独特的地域优势赋予了红枣更正宗、更优良的品质,是太行山脉孕育了枣的灵气,山有枣则灵,枣生山则贵。娇贵的红枣,苛刻地选择着自己的立命之土,把幸运之根扎向行唐大地,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大片山地、丘陵和贫瘠的土地,却恰恰是繁育红枣的天然土壤;这里的气候节律变化与红枣对光、热、水、气的要求完全一致,是红枣的天然乐园。在这片土地上长成的红枣,品质天成、别具风味、独一无二。

枣乡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地少人密,多少年来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这块土地上究竟出产过多少枣?养活过多少人?岁月流逝,无从考察,但据史料记载:“兵燹之后,人物凋耗,土地荒旷,旧有存者十仅二三,唯山民,生齿日繁,有增里额”。究其原因,是这里的枣果为缺衣少食的百姓提供了生存生活的条件。
  行唐大枣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品质优良、规模空前,培育了悠久的枣文化,已成为行唐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撑。在枣乡,你随便走到哪里,一说起枣树,人人都眉飞色舞,再说前景,人人都面露自信的微笑。经济困难时期,枣树可以养民,改革发展时期,枣树更可以富民,枣树就是摇钱树。枣树抗逆性极强,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旱涝保丰收,被枣乡人称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百果之王”。
  枣树以瘠土为其营养,以甜美为其奉献,以坚强为其躯干,以纯朴为其容颜,以棘刺象征不媚,以绿色装点人间。俗语云:“枣树三年不算死,也有久而复生者”。《齐民要术》记载:“每元旦日未出时,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不椎,则茬不实,则子萎而落”、“端午时,用斧于树上斑驳敲打,则肥而大。侯大蚕入簇,以杖击其枝间,振去狂茬,则结实多”。
  枣树精神历来是枣乡人的精神之树,也是枣乡人的形象写照。三千年来,除了枣乡行唐,还有哪一方人民对红枣的深情这么荡气回肠!这最具地域色彩的灵物,含钟毓之灵秀,蕴天地之精华,是太行山脉这方贫瘠的热土上人文精神和性格的具体体现。

对于枣乡行唐而言,红枣不仅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果品,更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文化产品。
                             (本文发表于《中国枣业报》2006.12.1第四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马丁·伊登: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作者:杰克:伦敦

《马丁•伊登》是美国文坛上杰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 杰克•伦敦是20世纪美国著名…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去火良菜乃是酿苦瓜

    中国人食疗同源,对饮食研究如同中医一样,渊源颇深,且是头头是道。中医研究出来冬病...

  • 辣风潮冬日起 全国吃辣排行榜

      现在全国都进入冬季,因此辣食变得非常受欢迎。最近一份“非官方”的榜单引起了人...

  • 海鲜小菜之虎头鱼炖豆腐

    入冬后,市场上的水产品越来越多,各种新鲜的鱼,冻鱼,大的小的各式各样,有的鱼根本...

  • 博陆“吃黑鱼”

    博陆是杭州余杭区的一个小镇,那里的黑鱼很有名气。最近,到博陆去考察。临行前,同事...

  • 内蒙牛肉干

    到内蒙之后,人们都想给家里或朋友买点东西当做纪念。我听平庄的小说家荆永鸣说,内蒙...

  • 徽州茶干

    对于茶干,我并不陌生,各地茶干也曾领略过一二,但心中视为上品的则当属徽州茶干。当...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