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村在什么地方,大多数人不知道。其实,我也是到九华山考察,来来回回去了数次,加起来在柯村住了一个多星期,才对那里有了一个粗概的了解。
一、柯村,一颗初升的新星
柯村就在安徽省九华山的山脚下,“柯村交转中心”是进入佛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中“二山一湖”(“二山”即,黄山、九华山;“一湖”就是太平湖)的北大门,其区位重心正在日益彰显。游客到了山下,将车子停在柯村,然后乘坐大巴直上九华。近年来,九华山全面整治,将山上九华街的住宿餐饮业迁移到了山下的柯村,以重现佛国“超脱清幽”的氛围,柯村才渐渐显山露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山村,一举跳入了人们视野之中。
正因为山上九华街的服务业往山下搬迁,才使得柯村餐饮业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跃。一下车,人们就不难发现,正在兴建的星级宾馆已接近尾声,一排排新商铺在迎候着商客,特具民族风格的楼房拔地而起,山前九十九米高的巨大地藏菩萨佛像正在竖立之中……。
一切告诉人们,柯村,如同一颗初升的新星,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人们预示着明天的辉煌。
二、99米高地藏菩萨佛像
99米高地藏佛像立于柯村东南一公里狮形山前,铜像朝西背东,东北方雄峙笔架峰和狮子峰,呈屏障之势,构成铜像的天然背景。朝西横隔九华河,其空蒙悦目的远景,则似象征佛教须弥山的最高境界。
大铜像造型为地藏菩萨比丘立像,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左手持宝珠,表满足众生之大愿;脚踏莲花,表清白之躯。铜像与九华山99峰,金地藏99岁示寂寓意相融;瑞相朝西,端庄慈祥,表昭示众生,祀求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地藏菩萨露天铜像是“莲花佛国”的形象标志,也是九华圣境的辉煌景观
三、“上香古道”
九华公路尚未开通之前,人们进山礼佛所走之“上香古道”,就是以柯村为起点的。因而,旧时柯村一向有“三多”之称,即,餐馆多、旅店多、作坊多,人称“九华第一村”。柯村至九华街的“古道”,全程约7.5公里,路宽1.5米,部分路段至今清晰可见,路基由麻石条铺筑而成,途径老田吴村、二圣庙等直抵山上的九华街。
清末民国时期,古道柯村路段,两边商家客栈邻此接彼,供应的商品大抵是雨伞、折扇、线香、竹筷、竹编等朝山进香的纪念品。进入山中,古道临着山崖石阶踏步,高低错落,或临崖峭壁,或曲径通幽,或寺庙林立,两侧古树林立,巨竹参天,真可谓:“秀峰峻岭,溪涧竹海,山势陡险”,景色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柯村至大桥庵路段古道已废,但是从一天门至九华街的部分台阶尚存。平时香客、僧俗上山大都乘中巴,只有深冬初春大雪封山之际,车辆停开,僧民只好依赖这条古道进山。
四、柯村景观
九华溪傍村而过,由村首东望,九华山云雾缭绕,绰约多姿,山上五峰并耸,形似笔架。诗人李白游九华,见此奇景,不由拍案叫绝,吟出:“笔架横空,曾问何人搁笔?”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可惜的是,千年来竟无人妙答下联。
柯村沿九华溪西岸,便是老田吴村,村周群峰环抱,九华溪玉带绕村,村舍黛瓦白墙,小桥流水,特具皖南山村风味,向有“江南第一村”之誉,人称“五龙戏珠”的风水宝地。
相传唐天宝年间,李白游九华,见此地山水清秀,吟诗赞道:“洪荒既已判,江天今已图;未有九华图,先有老田吴”。诗中不难看出,柯村的历史渊源与九华山同样深远。开发后的老田吴村,将以一个古迹、休闲与“农家乐活动”并茂的旅游村落。
五、“柯村味道”
我们入住的是一家村民开的小旅馆,四层民居,紧挨着大路。虽说是乡村旅馆,倒也窗明几净,房内卫星电视、空调、卫生设备等一应俱全,双人标间65元一晚。可以说,实惠舒适。老板娘三十出头,上楼前来招呼道:“晚餐要不要准备?”,接下来,又补充了一句:“店里吃比外面价格要公道喽”。
有人说道:“那也好,老规矩,20元一人的标准,吃点什么,你看着办罢”。
柯村餐饮业已经有点历史了。清代,青阳县令在九华山上立碑,上书:“嗣后朝山进香者,概不准携带妇女、造酒、食荤,如有此等者,以犯戒规论罪”。可见,“佛山”上清规戒律颇多,但是,此一“戒规”无意中倒是成全了山下柯村餐饮业的一枝独秀。
可以说,当地饮食具有相当的“柯村特色”,一是地处皖南,有着浓浓的徽菜特色;二是背靠“佛国”,素菜做得特别地道;三是柯村依山傍水,山珍水产,应有尽有;四是价格公道,柯村处于佛山、县城边缘,费用相对低廉。
我们几位依次在餐室坐定,伙计便给每人泡上了一杯绿茶,随着茶杯的端上,一股浓浓的茶香飘然而至。老板娘道:“几位是柯村的贵客,我有珍藏的好茶相待,各位不要见外了”。我们知道,老板娘所称“柯村的贵客”,是指“浙大亚欧”参与了柯村开发的规划工作,在当地百姓中口碑不错。茶水刚一入口,就觉出滋味来了,此茶乃是九华山的名品“雀舌茶”。
何以称之“雀舌”呢?明代《梦溪笔谈》有这样的记载:“九华山之茶芽,古人谓之‘雀舌’,言其至嫩也。九华黄石溪、拾宝山、柯村等处均有出产”。外地人大抵不知,九华山的茶叶大多生长在海拔六百米以上的山坡上,终年云雾缭绕,土壤温润,满山遍地都是野花,茶叶饱吸了兰花之幽馨,使得品质至纯至美。与别处名茶不同的是,茶中渗溢了缕缕兰香,因而,茶客饮后有余味无穷之感。
我们边饮边聊,桌上还摆了几碟瓜子、茶干、蜜饯之类的茶食。“茶干”,其实也就是卤豆腐干,柯村豆腐干大都是手工制作,采用的工艺不同于城里,仍是用黄豆浸泡磨浆过滤,再用包裹紧压,加上各种调料煮制而成,传统的工艺、传统的配料,味道自然就不寻常了。
九华山的蜜饯,又叫做“佛手”蜜饯。据说历代以来,寺院招待施主除了清茶之外,多数是用这种茶食。因采用天然黄精为原料,须经过“九蒸九晒”,十八道工序,人称“九制黄精”。佛家说,此物不仅口味甘纯,而且常食能祛病健身。相传,九华山著名的无瑕和尚曾以此为食,一直活到了110岁才圆寂。
稍候片刻,就开始上菜了。第一盆是柯村的家常菜,名为“石耳炒鸡蛋”。何谓“石耳”?城里人大抵知之不多,石耳是一种多年生长的真菌和藻复合植物,长在皖南悬崖峭壁的岩石之上,当地称之“地皮”;如果阴雨连绵,外形有点像菇类,山里人又叫“地菇”,产量相当有限,采摘石耳非要翻山攀岭,故而极其艰辛,不在原产地很难吃到。据介绍,常食石耳有明目健胃利尿之功效,是一种上等旅游食品。
此菜吃在嘴里,鸡蛋嫩滑,石耳口感粗糙,有点韧性,食之,有别开生面之感。
另一碗菜是“火腿笋鞭煲”,就显得特别触目了,绯红色的火腿,边上缀着洁白的笋鞭芽尖,四周紧紧簇拥一圈时鲜蔬菜,红、白、绿映衬,色彩斑斓,特别是竹笋与火腿的鲜味融会于汤汁之中,品味起来也就令人口齿留芳。
竹笋,僧人称之“竹萌”,柯村周边山地遍布竹林,竹笋也是柯村人的当家菜。山民将不能成竹的笋芽采集回家,或炒菜,或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笋干制品,如笋片、笋衣、笋尖,也有制成凉拌笋,或做成罐头食品出售的。我们在九华山的各个商店里都能见到竹笋食品的出售。在柯村的各个角落还能见到另一道民俗风景线,人们将笋制品放在室外竹匾里,在太阳里晒干,则是柯村居民的另一种副业收获。
说到柯村特色菜肴,就不能不提“清蒸石鸡”和“九华炖鸽”二款了。在九华山的谷岩洞穴中有一种青蛙,称之“石鸡”,据说因为其味之美,“赛似鸡肉”而得名。有人介绍,吃了石鸡,夏天不长痱子、疥疮;冬天能御寒防湿疹。此菜上桌时也较特别,其他菜连锅带盆一起上,但是这个“清蒸石鸡”却是“分餐制”,一人一小盅。我掀开盖,只见汁浓汤黄,汤中石鸡隐约可见。伙计说,此菜一定要盖碗清蒸,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热吃最补。
另一个菜,“九华炖鸽”,原料是取九华山菜鸽一只,加入九华山药炖制而成。老板娘介绍,学童临考时,家人都会做这一道菜,用以补脑健胃,增强记忆力。又说,此菜乃是“大补之物”,村民病后虚弱,妇女产后,都要吃道这菜。
我们品尝了一下,鸽肉酥烂,山药松软,清香爽口,略带甜味,味道果然不错。
还有一盘菜叫做“沙济毛豆腐”,听来菜名很特别,想来别处是没有的东西。所谓“毛豆腐”,就是江浙一带的“臭豆腐”,但是与臭豆腐做法有点不同,他们将豆腐发酵,表面生了一层白毛,冼净吃起来较普通豆腐味更佳。当地人将臭豆腐配上其他作料,做成各式各样的菜,后来我们在九华各家餐馆吃饭,都见到供应这种“毛豆腐”的菜肴。菜名前冠上“沙济”,是青阳的一个地名,沙济镇,以生产这种毛豆腐而得名。
实话说了,这个“毛豆腐”的外表不怎么雅观,灰黑状,长方形一小块一小块的。不像我们在绍兴吃到的臭豆腐,虽然闻起来“臭”,但是上桌后,豆腐两面煎得金黄,配上红辣椒酱,色泽还挺诱人的。
最后一碗汤菜是“木耳香菇汤”,倒是颇具江浙菜色……清雅、鲜纯,很合我们的口味,没有其他徽菜那种“重辣、重油、重口味”的特色。香菇、木耳虽然都是九华山的珍品,但是老板娘告诉我们,现在九华山产的野生香菇、木耳分布太广,且数量有限。游客在商店里、菜场里见到出售的香菇、木耳干,多数是贵池、石台、青阳及周边乡镇贩来的。本地野生菇类品种较多,有扣菇、花菇、平菇等,游客相信吃正宗九华山出产的香菇,只有自己店时供应才最地道。
显而易见,随着九华山旅游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柯村将融入“大九华旅游圈”内,可想而知,柯村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同时,也将为柯村提供更多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