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九华山庵院“吃斋”记

时间:2009-06-30 23: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龚玉和 点击:
谈着,谈着,天色渐渐明亮起来,雨过天晴,彩虹悬挂在树林之中,空气显得特别清新。我们起身向二位师傅告辞,踏出小庵,继续我们在九华山的行程。这次在九华山巧遇庵中素斋,虽然简单,却令我们印象至为深刻。

 

安徽的九华山是我国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山上的素斋一向很有名气,只是无缘品尝。所谓“斋”,就是吃素。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说,也就是“过了中午就不进餐”了,原话是“不非时食”。“念经、吃斋”乃是佛门弟子日常修持的二大功课。
 
斋戒,泛指清静身心,佛教徒称之“持斋”,在持斋期间,所食之物,皆称“斋食”。古代没有时钟,僧侣们便插一根竹子在地,日影不斜,便是“中午”。和尚托钵进食,一定要在上午十一半之前吃完。因为信徒认为,“早晨是天人进食”的时候;“日中是佛陀进食”之时;“下午是傍生进食”;“夜晚则是饿鬼进食之时”。现代僧侣由于需要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多数寺院开了“过午不食”的戒。
 
今年春夏之交,在九华山做“景区标识标牌”工作,一连数日,使得我们有机会踏遍佛山的各个角落,也令我们有机会深入到佛地的各家寺院,对僧尼饮食习俗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
 
那天清晨,我们由九华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作为向导,外出工作。刚进山时,还是晴空万里,皖南山区,气候说变就变,接近中午时分,老天就变脸了,山中云雾密布。我们当此时正在九华后山勘察,所到之处,多数地方并未开发,身处崇山峻岭,真有点“前不着店,后不落村”。眼看一场大雨就要降临,大家赶紧往山下跑,可是村落离我们工作的地点还很遥远。未料,没跑多少路,雨就下来了。此时,大家忽然看见树林深处遮蔽着一个白墙褐瓦的小庵堂,众人不由喜出望外,匆忙进去避雨。
 
刚进小院落,一场大雨骤然而至。有人不由说道:“菩萨一定知道了我们做佛山标牌工作,是积功德的事,故而‘网开一面’,特别关照”。
 
这是九华后山一个很别致的小尼庵,单门独院,进门就有一个小天井,前后二进,庙舍合一,一进供着佛祖;二进住着尼姑师徒二人,后院还有几分菜畦及一个小花圃。环境得天独厚,可谓“绿荫环抱,清幽脱俗”,令人耳目一新。踏进庵院,仿佛有一股佛家的“仙风灵气”扑面而来,而且,还有几分山村人家的幽幽乡风,让人不由眼前一亮.
 
此时,正是用斋时分,只见桌上放着几样素菜,尼庵师徒两人相对而坐,双手合十,两眼专注,口中念念有词。我们知道,这就是寺庵中,吃饭前所要做的“心存五观”修行,佛教徒进餐前,面对粮食,须感激上苍的恩赐;思量做了多少功德;反省自身的德行等,然后才能用餐。
 
师傅二人见我们进来,起身拿出板凳,请我们坐下。此时,一股饭香扑鼻而来,庵院烧饭是用柴火煮的,故而米饭的香味也就特别浓郁,大家工作劳累,不由饥肠辘辘。
 
师傅看此情形,便说道:“几位客人远道而来,休息一下,是不是要在小庵用斋?”向导对我们说:“寺庵备有斋饭供应客人,一般较为简单,不过蔬菜是从地里摘来,新鲜得很”。
 
此话正中下怀。我们忙说:“不打紧,不打紧,只要有碗热汤喝就行了,解解潮气”。
 
小尼姑说道:“灶上有刚煮好的热粥,各位要不要吃一碗”。
 
有人忙说:“好啊,‘热粥’能解风湿的”。不一会儿,几碗热粥就端了上来。我定睛看去,只见粥色黑呼呼的,色泽不那么诱人,不过空气中却飘浮着一股鲜香味,还是很逗人食欲。我们拿起碗筷,吃到口中,特别香糯。不免夸奖了几句:
 
“这个粥看看不怎么样,吃起来,味道的确不错”。
 
向导接口便说:“这个粥,你们外乡人不晓得,它就是寺院的‘拗九粥’,不少香客进山,都要点名吃一碗”。我忙问:“为什么,难道做此粥中还有什么妙方吗?”
 
向导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们:“当然啦,传说九华寺院有一个名叫目连的僧人,其母受冤屈,被关进黑牢。目连经常去探监,并且做一些好吃的食物给母亲送去,但是每次都被看守吃掉了。有一次,目连想了一个办法,他用花生米、荸荠、桂圆、红糖、大枣、莲子、木耳等熬了一锅粥,盛罐时,顺手在粥上洒了一些黑芝麻,再给母亲送去了”。狱吏看到这一罐粥黑糊糊的,便问:“这是什么东西?”目连信口说道:“拗九粥”。安徽话“拗”字的发音与“垢”相像,于是, 狱吏便以为,这个食物看起来不起眼,一定不好吃。也就允许目连将粥送到了母亲手中。于是,这种粥也就一直传了下来,成为寺院的一款名吃。
 
一碗热粥吃下去,大伙不由额上沁出汗珠。师傅说道:“寺院里拿不出什么好东西,不如大家再吃一碗斋面罢”。其实,我们一行人一连数日在山上奔波,吃饭一向随意,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便说:“好啊,能吃上热汤面,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鲜菇竹笋汤面”是寺院最常吃的一种食品。秋天雨后,寺周松树林里会长出各种各样的平菇,当地人叫“松树笋”。傍晚,山民便会拿着篮子到附近山林里去采摘。
 
竹笋是九华山的特产,品种特多,当地人叫“竹萌、芽芽”,山林有毛笋、元笋,还有多种小竹。山民将不易成竹的笋芽取回,做成笋干、笋尖、笋片、笋衣出售。我们在山上各处的杂货店里都能见到。僧尼佐餐,春天有早笋;夏秋有鞭笋;冬季则有冬笋,笋菜品种繁多,其他则有毛笋、石笋、青笋等,名称甚多。僧侣的四季食谱,虽然清淡,但是“竹笋菜”的名目众多,做的方法也别出心裁。
 
灶房就在边上,看着小师傅做菜麻利劲,令我们也学到了几分。她迅速将蘑菇、笋洗净,批成片,放在沸水中略氽一下捞出,;然后置炒锅,放入菜油,投入笋片、蘑菇片,倒入素高汤,伴着面条起锅。片刻之后,一碗笋菇面就端上来了,伴随着淡淡的鲜笋蘑菇的清香。我们吃时,笋脆,菇香,口味清鲜。在佛山,那怕是吃一碗简单的素面,也让人回味无穷。
 
饭后,上了一杯清茶。我定睛朝杯中望去,只见汤色黄绿明澈,茶水入口滋味鲜醇,一品就知道是好茶,便说:“这就是九华山的茗地佛茶罢?”师傅说:“是呀,这种茶是寺庵自摘、自制的,这位客人懂经,一品就有数”。
 
九华山的茶园大都是在海拔六百米之上的坡地上,终年云雾缭绕,山中有许多名贵的野花,因而,山中的云雾茶饱吸了花香,使得茶品至为纯美。我们观看茶色,只见茶杯中,片片茶叶宛若兰花绽开,别有风味。在外地很难买到如此清纯地道的九华山佛茶。
 
我与师傅随意聊天,谈起僧尼日常起居的饮食情况。她们告诉我说,在平常时日,庵院所食极为简单,清早一般就是酱瓜、腌萝卜过粥;早中餐多数是各种面食,也有黄米饭、烩菜等。逢到佛圣诞日等重大节日,才吃素席,并有香粳米等。只因为僧尼日常以素斋为食,故而寺院的长老们个个身体康泰,佛门弟子个个都能长寿。
 
向导告诉我们,如果香客、居士在九华山寺庵留饭,寺院分文不取。但是客人一定要自觉地在庙中功德箱里放些香火钱,以示虔诚礼佛之心。我们纷纷掏钱捐了“香火”。
 
谈着,谈着,天色渐渐明亮起来,雨过天晴,彩虹悬挂在树林之中,空气显得特别清新。我们起身向二位师傅告辞,踏出小庵,继续我们在九华山的行程。这次在九华山巧遇庵中素斋,虽然简单,却令我们印象至为深刻。
 
顶一下
(5)
83.3%
踩一下
(1)
16.7%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哥伦布--从平民到大航海家

作者:于今

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由于误以为所到之处已是印度,故称当地人为“印第安…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