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西部山地物产丰饶,那里的山珍野蔬数不胜数,令外乡人羡慕不已。因而,一向称天目山为“临安万宝源”。去年三月,有一位老朋友跟我谈起,长年生活在城市中,都腻了,很想到天目山的朋友家走走,问我,有没有兴趣同行。闻讯,不觉也有同感,一直在办公室里工作很乏味,何不乘机去山乡看看,也好透透森林的新鲜空气。
我们去昌化镇的马啸山边村,正是当年他上山下乡的村庄,久违的“老地方”了。马啸距临安城区七十余公里,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米,与安徽省交界。马啸山边村之名,得来有些渊源。相传,当年朱元璋率大军经临天目山,远观,山石势若“天门”挡路,坐骑畏惧山高岭峻,长嘶而止步不前。此时,朱元璋连抽三鞭,战马长啸三声,奔驰而过,“马啸三鞭”由此得名。
马啸地处崇山峻岭,多悬崖峭壁,奇峰峻石,自然别有一番山野情趣。
临安向有“天目三宝”之称,即茶叶、笋干、山核桃。此“三宝”在马啸均有出产。我们此行,真可说到了正宗的“三宝原产之地”了。
天目山茶叶的名贵珍稀,古今闻名。古人称,其味远胜“龙井茶叶”。清《临安志》这样说:“天目头茶之香,远胜龙井。其源皆因山高林密,云浇雾结,土地滋润,空气清新”,又说此茶“含滋云雾灌泉脉”,故而,所产之茶皆“色翠、质厚、香永、味醇”。其中“天目青顶茶”,早在明代,就已经列为“贡品”,而后一直闻名遐迩。究其原因,除了当地“山高、雾浓、壤肥、水好”之外,天目茶的“采摘、焙制、烹煮、品茗、功用”都有讲究。现在,天目山的“野茶嫩尖”,可说是茶中极品。“天目青顶”又分为“顶谷、雨前、梅尖、梅白、小青”五个品级。其中只有“顶谷、雨前”才能称作“正宗青顶”茶;“梅尖、梅白”则只能称为“毛峰”;“小青”一般在店中出售只叫做“高级绿茶”而已。
茶农采摘“顶谷”时最有讲究,通常为一芽苞一叶,或者是一芽一叶初展;而“小青”则为一芽二叶开展。茶叶的制作过程很有功底,从“杀青、摊揉、做条”一直到上焙成茶,道道工序均为手工操作,并有师傅严格把关。故而,泡出茶叶的味道也就更加不寻常了。
难怪天目茶早在明代,就已经与“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龙井、天目”并列为全国的“六大名茶”了。当地茶农告诉我们,天目农夫一般喝“六月霜茶”,在田间山上劳作,他们将“六月霜”泡在大钵竹筒中,背上山作为茶水。据说,此茶不仅味好,而且还可防中暑发痧。
我们在那位朋友家用餐,此行来去匆匆,只能算是“便饭”。他立时给我们烧了一碗“咸肉炒笋干”。用家制的火腿,与自晒的笋尖同烹,一下筷,果然鲜美异常,回味无穷。据说,由于水土的关系,天目野笋、杂笋做的笋干,特鲜。人们用“壳薄、肉肥、色白、质嫩,鲜中带甜”来称誉,难怪古人要说:“天目笋尖,甲于诸蔬”了。品尝后才感到,天目笋干的确可以称作“蔬中珍品”。
听当地人介绍,焙制笋干工艺极有讲究,而且上市特早。笋尖的外观,犹如虾形,黄亮滋润,入口清香鲜嫩,才称得上“笋干极品”。马啸产的“天目挺干”,一般都是趁新笋鲜嫩时采制,连蒲带头,也不过四寸,外观翠黄肥嫩,一向脍炙人口。现在市场上的天目笋干,分为“焙熄、肥挺、秃挺、直尖、小挺、统挺”六个品种,主妇统称“天目扁尖”,大都产于天目山及周边各乡,其中以“焙熄”价钱最贵。
马啸人“嗜笋”,一年四季笋菜不断,他们做出的笋菜,有一种特殊风味,别处是吃不到的,因而历来就有名气。乾隆《临安志》说:“春日早笋,夏日鞭笋,冬日冬笋,其余毛笋、广笋、石笋,名目甚多,鲜笋四时不乏”。可见,天目山人烹笋食笋的嗜好历年不衰。
当地的另一款名产,就是名闻东南的“昌化山核桃”了。山核桃在马啸广为栽种,一路望去,满山遍野都是,构成了当地的一道独特景观。山核桃俗称“小核桃”,为沪、杭市人出行赠友的最佳礼品之一。
过去,马啸的山核桃只有野生,人工栽培年限不长。据说,山核桃下种后,20年开花,30年才能树冠平顶。山核桃树盛产期三、四十年。一般六十年后开始衰老。如果培育得好,也有不少百年以上的老山核桃树,仍能结果也不鲜见。
核桃树“春分抽芽,立夏开花,小满结果,白露成熟”,人们才上山采摘。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山核桃,一般有椒盐,五香二种,此果广受食客欢迎。杭州人多喜吃去壳的“山核桃肉”,其味香脆可口,人称“山蟹肉”,是人们最爱的休闲食品之一。只是山核桃经济价值高,当地人争相种植,有的地方砍树伐木种植,加上核桃树生长周期长,原有天目山郁郁葱葱的林木景观,受损不少,至为可惜!
自马啸进山,由十八曲岭盘旋而上。山上多怪石,举头仰望,山势若层云叠浪,犹如巨门峙立山中,蔚成奇观。
初春季节,杜鹃花盛开,满山遍野,艳丽非凡。山中有瀑布飞流,气势跌宕,蔚成奇观。瀑布旁有一巨石,平坦如榻,突兀奇伟。据传,朱元璋曾卧于石上,故而人称“天子石”。
由天子石而往山中行进,一路清溪蜿蜒,水中游鱼可数,形如竹叶,有“竹叶鱼”之称。山民用竹叶鱼做的“咸菜竹鱼”,味极可口。当地村民有自制豆板酱的习惯,他们用豆板酱炒野笋来招待我们,品之,味极鲜。
听说,山民喜食咸、辣、腌、干之食品,尤以鲜辣著称。农民家家种辣椒,收获后,或鲜食,或晒干,或制酱,或磨粉。旧时,这里交通不便,人们往往用辣椒替代盐巴,加上山林潮气重。故而,嗜辣成性,每菜必辣,已成为当地菜肴的特色。马啸的家制霉豆腐特好吃,食时,人们在霉豆腐上抹了辣椒粉,外观黄中透红,很能诱人食欲。马啸人吃饭时,一般喜置火锅,在桌上边煮边吃,既增加了气氛,又令人感到越吃越热;其味也越吃越好,有“回味无穷”之感。
凡到访天目山的客人,都要带几包烘青豆回去赠送亲友。民国《天目名胜志》对于烘青豆的制法,这样的记载:“天目烘青豆,取青豆沸煮,烘干精制。色青而大,味浓而厚,诚为他处所不及也”。我们在一家小店中买了几包,一品尝,果然特鲜,吃在嘴中别有嚼味。
据说,清代天目山佛教香火鼎盛,僧人就在寺院中烘制青豆款待香客。凡有施主上门,僧侣必泡沏天目清茶一杯,并辅以青豆佐茶,以显僧侣礼客之意。
天目青豆,易带、味香、口感好,外观青翠可爱。闲时,无论品茶助酒,或下饭佐餐,无不令人满口清香,余味无穷,早已成为天目山的一款地方名产。
(马啸自助游指南:杭州西站至昌化,18元/人;到昌化后换去马啸中巴,9元/人。临安、昌化可住宿,也可当天返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