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眼于怎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这需要从孩子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如是说。 一般都认为,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似乎与培养创新人才无关,大学才是创新人才的产地。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温床,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事实为证。数据显示,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4年的86.5%,意味着新增劳动力绝大部分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达到1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大部分成绩是基础教育贡献的。 因此,要造就创新人才,必须要把基础教育做好做实。 一是搞好新课程改革,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就是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课程是以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载体、以传承知识为动力的,这样的教育对于正是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杀手。而新课程改革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多元、开放的主因,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他们认识自己、设计自己的能力,为其创新素质奠基。 二是搞好创造发明教育,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绿色通道。比如,人大附中就把创造发明教育引入学生必修课的课堂,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创新,该校业已形成了以创造发明课、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少年科学院为载体的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人大附中先后有上千名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青少年发明科技竞赛中摘金夺银。 三是搞好延伸课堂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另辟蹊径。创新教育不仅仅固步自封为课堂,需向外延伸,延伸到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乃至科学研究的前沿,让中小学生与科学家亲密接触,知道科学研究是怎么回事,了解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意想不到的奇效。 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大学实验室的独角戏,需要“一条龙”机制,打通小学、中学、大学的培养的绿色通道。隆国强指出,发展基础教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抓住办学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政绩考核机制改革这三个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依法治校,推动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激发教师活力,推动教育家办学。中国过去几十年里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创新人才的功劳更是汗牛充栋,而创新精神更是需要从娃娃抓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