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于1958年建市,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由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行政区组成。全市总面积9500多平方公里,人口33万余人,有38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市区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公路里程313公里,飞机航程280公里。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当时的克拉玛依,还是一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万古荒原。第一代石油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硬是在这里开创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在祖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克拉玛依市是随着油田的产生而建立,又随着油田的发展而发展的石油城。从五十年代创业、六十年代建设、七十年代发展到八十年代开放、九十年代改革,在千古沉睡的戈壁荒滩上,一座崭新的石油工业城傲然崛起,成为全国石油工业的重要基地,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举足轻重的城市。
克拉玛依有闻名世界的魔鬼城、黑油山,有新近探明的西北最大的野生胡杨、白杨林大峡谷等。这里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石油大会战的战场,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石油城在此拔地而起。风蚀地貌的神秘色彩,人定胜天的创业传奇,千里魔城的诱人魅力,现代城市的炽热情怀,这一切都构成了克拉玛依引人入胜的独特风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克拉玛依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自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2000年GDP达到138亿元(现价,下同),比1980年翻了2.2番,顺利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2000年人均GDP4.2万元,按美元计算突破了5000美元,居全国前列。
——石油及石化工业健康发展。"九五"期间,累计生产原油4397万吨,比"八五"增加624万吨,增长16.3%,增幅居全国陆上各油田之首,总量继续保持第四;累计加工原油2794万吨,比"八五"增加826万吨,增长42%。企业的销售网络逐步完善,市场应变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有了新变化。"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比"八五"增长55.9%。国家大Ⅱ级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克拉玛依引水工程建成通水,作为克拉玛依市接替产业的大农业开发已全面启动。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人民广场、水上运动中心、文化一条街、南郊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扩建、改造了一批道路,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显著增强。
——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95年的7078.7元提高到2000年的9500元,年均增长4.6%;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2627.7元提高到2000年的3400元,年均增长5.3%。2000年末,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5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1倍。从总体上看,全市居民生活水平已经基本实现小康。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兴油、科教兴油”战略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实用率达到90%、转化率达到65%,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基础教育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1年,克拉玛依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五”开局良好。年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经济总量占全自治区的1/10;原油产量达到968.3万吨,增长5.2%,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财政收入10.26亿元,增长7.4%;国税收入和地税收入分别占自治区总收入的1/4和1/10;截止2001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0.4亿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001年,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9元,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为28.2%。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保健、旅游等新的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每百户居民彩电、冰箱和空调的拥有量,以及汽车、电脑、摄像机、健身器材等高档消费品的人均拥有量都位居新疆自治区的首位。
当年,一曲《克拉玛依之歌》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激励了三代克拉玛依人艰苦创业的豪情壮志。克拉玛依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是祖国西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她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克拉玛依市33万各族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克拉玛依,开发这片充满着无穷生机和活力的热土,与我们一道,共同唱响新世纪的《克拉玛依》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