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一个外人眼中的凤凰

时间:2010-02-14 14:04来源:《读者》(乡土人文版)供稿 作者:夏天 点击:
早年虽然读过沈从文先生的著作,并为自己也是湖南人而激动不已,但过了很久才知道先生是湘西凤凰人,才知道先生笔下那感人的山水就是先生多情的故乡。 真正认识凤凰得益于我的凤凰大姐,一个用凤凰九个一的魅力请动朱镕基总理莅临凤凰的女人,一位被大伯黄永

    早年虽然读过沈从文先生的著作,并为自己也是湖南人而激动不已,但过了很久才知道先生是湘西凤凰人,才知道先生笔下那感人的山水就是先生多情的故乡。

  真正认识凤凰得益于我的凤凰大姐,一个用凤凰“九个一”的魅力请动朱镕基总理莅临凤凰的女人,一位被大伯黄永玉形容为具有“凤凰沙文主义”的女士。大姐热情豪迈,普通话虽然讲得不好,但用词准确到位。第一次见面,她一定会把凤凰的美丽,尤其是凤凰人的热情全部展现在你的面前。刚开始,你可能仅仅是应付般一边点头一边嘴里发出并不由衷的赞叹,但到后来,你肯定会瞪着眼睛凝神倾听——绝对会勾起你去凤凰的冲动,保证下次你会和她一样去劝说别人:“凤凰可是值得去的地方。”而且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俨然你自己就是凤凰人。

  等到别人反问:“你是凤凰人吗?”

  你这才红着脸说:“不好意思,我不是。”

  “那你肯定到过凤凰。”可能你的脸会更红:“抱歉,还没有,不过马上就去。”

“天开图画,人出凤凰”

  凤凰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脉向沅麻盆地过渡的地带,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水光山色,绮丽百态。最吸引人的是典雅婀娜的凤凰古城:用石头砌成的古城墙,从江边向山里蜿蜒伸出,用它巨大的臂膀半抱着古城;弯弯的沱江裹着古城的另一边,依依不舍地流向远方;江边是一排挂着红灯笼的吊脚楼,在夕阳和水波的映照下摇曳着万种风情;岁月的浸润,使它处处散发着历史文化的芬芳。千古骚客至此,莫不任凭思古之幽情在心底悄然滋长。

  面对秀美的凤凰山水,你肯定会联想到它的过去。今天的凤凰是幸运的,交通便利,有火车、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还有传统的木船。但在几百年前甚至一百年前,这里的交通却全靠人的脚板和简陋的木船。即使从凤凰走到稍微便利一点的常德(相距百余公里),也要走上几天。

  处于如此不便的地理位置,凤凰是如何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呢?问题是不仅是交流,而且是厚积薄发,在近现代涌现出一批震惊中外的名人。虽然这种状况与整个湖南的情况源于一脉,但对于偏处湘西一隅的凤凰来讲,它绽开的人才花朵如此茂盛,在湖南其他地域都是少见的。要知道,没有相应的文化交流,凤凰不可能融入当时的社会;而没有当时正统社会的认可,凤凰也就不可能出现这么多载入史册的名人。

  清乾隆兵备道台王家宾曾经感慨:“凤凰山川雄秀,必生伟人。”沈从文先生说得更加形象:“天开图画,人出凤凰。”道出了凤凰地灵人杰的自然人文渊源。澧兰沅芷,惟楚多材,全赖“山川所郁积,教化所涵濡”。

  凤凰的历史文化渊源,大伯黄永玉认为应当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的楚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盛极一时,而且文化也非常繁荣,学术气氛开放而又自由。“楚辞”成为有别于当时其他国家的一种寄情托意的典型文体,或豪迈激越,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婉转,或哀怨凄凉。战国时的凤凰山水应当比现在更加迷人,但地域偏远,在当时的楚国属于没有开发、条件艰苦的地方,是绝好的流放地。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楚大夫屈原跋涉至此的脚步,而且肯定不是只有屈原。这些被流放到这里的文化贵族,给凤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山里人接受新鲜文化,犹如久旱逢甘霖,能够很快地将之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能够平等地与外界交流竞争的特色文明。这种融合的速度是山里人必须具备的独特潜质,是自然和历史形成的本能——如其不然,则或为外来势力统治,或被历史淘汰,或群体迁徙到更加隐蔽的地域(这是现代社会还存在个别氏族部落的根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秦灭楚统一中国的时期,应当有大批楚国的遗民,包括贵族、商人和平民迁徙到比较僻静安全的凤凰一带。现在在湘西的考古发现,也许可以逐渐证明大伯当年考据的正确。楚国虽然灭亡,但楚人的精神还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这种精神气概的写照。楚文化大规模地进入,给凤凰带来更加宝贵的文化冲击。试想,楚人勇武刚强、儒雅超群的气质与凤凰剽悍粗犷、奔放不羁的性格结合起来,会酿成一种怎样的文化底蕴和培养一批怎样性格的人群呢?其人必定是勇武而又不失儒雅,粗犷而又兼具细腻;落落大方、坦荡无畏、热情有致、豪侠机警。一些看似矛盾的因素,在一个人的身上会表现得近乎完美——是立体和多面的人性集合。凤凰人的性格很有审美情趣,如果用视觉艺术来表达的话,凤凰人的性格应当属于古代希腊雕塑家手下的力士,肌肉发达,棱角分明,但整体线条柔和,是力、美和善的结合。

如山如水凤凰人

    凤凰人的性格如山如水,他们有山的刚毅,有水的柔韧。他们不乏豪迈热情,也不乏宁静含蓄;他们的心装得下世界,他们的肩负得起泰山。沈从文先生是我在儿时就接触的一位作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袭长衫撑起的脊梁托着一个有硕大额头的脑壳,清秀而又宁静。他用笔向世人勾勒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农业社会新旧变化的

人事沧桑,反映出一代知识青年对当时中国社会命运的担忧和希冀。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要将沈从文先生定为“乡土”作家?在我看来,“乡土”作家是地域性极强的,是狭隘的概念,但沈从文先生所描写的,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除了自然环境和人名不一样,那样的社会状况、人文心态是当时中国的真实写照,只是沈从文先生用淡淡的笔调、略显忧郁的情怀来述说而已。其实,这样的手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更胜一筹,“平淡归于无奇”不正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吗?将沈从文先生定为“乡土”作家,不知同时代的有识之士做何感想。但就我而言,至今自己读到沈从文先生作品中的一些字句时,仍不免心悸。

  写到这里,好像我已经读懂了凤凰人,但大姐说:“其实你还没有完全懂得凤凰人,你再多来几次凤凰吧!”

  今年我到凤凰给大伯拜年,很高兴,领我参观了他在凤凰的新居玉氏山房。登上玉氏山房,凤凰古城尽收眼底,城墙、古街、沱江、虹桥、吊脚楼……一幕幕秀丽的自然景色和历史景观,似乎在向你倾诉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桩人间悲喜剧。斯楼虽小,但此时却让人顿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

  今年,大伯喜事连连:入住新居、八十画展……我这晚辈对此不能不有所纪念,诌打油诗一首,算是我对凤凰、对凤凰人、对永为凤凰人的大伯的一点感悟吧——

  凤凰吊楼情悠悠,

    凤凰人物写春秋。

    一江沱水通世界,

    百年虹桥架古州。

    乡俗从来尚文武,

    民情如今偏诗书。

    说尽凤凰多少事,

    玉石山亭意踌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字海寻趣:精彩的语言艺术

作者:刘青顺

本套书将会把读者引入一个由字、词、句所带来的既博大精深又美丽动人的多彩世界。阅读本书,你不仅可以从中了解丰…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