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多富商巨贾,自然就少不了庄园、大院。当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捧红了乔家大院时,坐落在晋中榆次的常家庄园才刚刚走入我们的视线。常家庄园的规模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现在修复的12万平方米宅第,也只占原来的1/4。有人这样说道:“张艺谋选择乔家大院是为了每一个院子住一位电影中的姨太太,要是选了常家庄园,就不知道要空下多少房子。” 岁月的痕迹 到达常家庄园的时候,这座坐落在榆次旷野上的巨大庄园如同一座堡垒般矗立在我的面前。 从宽大的城门洞里望进去,没有尽头的石街两旁熏灰色的宅第一座接着一座。街上,牌楼静默地耸立着,游客三三两两,只有屋檐下的串串艳红的灯笼透露出一丝热闹,然而这却更加映衬了一座庄园、一个家族兴盛背后的孤寂和繁华背后的平淡。当年,常家庄园的主人耗费巨资建造这座有着高大雄伟的石造外墙、牢不可破的层层宅院的庄园,不正是为了精心营造一份独有的安宁和恬静吗? 进入大门,走入常家祠堂,陈列室里的详尽说明,将这座晋商豪宅的历史全都展现在我的眼前。在中国外贸发展史上有过两条国际贸易通道,一条是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通向欧洲的“茶叶之路”,后者南起中国福建、两湖,北至俄罗斯,长达数万里,在时间跨度上长达200年。这使得明朝以来就开始兴起的山西商人,将其事业发展到了令人目眩的辉煌,而在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就是榆次常家。 亦儒亦商的生活之道 在中国古代,亦官亦商、亦官亦儒的人比比皆是,而亦儒亦商的家族并不多。与徽商兴文化、重教育的良好口碑不同,从黄土地上走出来闯荡江湖的晋商,从前一直被人看做是一群文化层次不高的商人,有俗语形容他们:“穿得烂,走得慢,怀里揣着几百万。”其实也不尽然,眼前的常家便是儒商文化的代表。 信步于庄园之中,灰色的街市、石道、牌楼、四合院、戏台组成了常氏家族的生活区域。尽管这是北方的院落,但是历代主人们在恪守传统礼制和伦理规范的同时,又将其他的文化风格融入了自己的居所。在每个院落的正中,都建有一座木制结构、飞檐斗拱的牌楼,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宛如镶嵌着宝石的扎带,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平添了画龙点睛般的妩媚与秀气。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常家的私塾——石芸轩书院的名人碑刻。原以为在世代从商、地里埋金的土财主家,即使画栋雕梁也脱不了“福、禄、寿、喜”的俗气,谁知道石芸轩书院里的法帖、皇帝的遗墨帖、诗词歌赋、金石墨宝,竟也深藏着翰墨书香。这使我不禁大发感慨:“大富之家文风这么盛,难怪能够成为两百年的名门望族!”富不过三代的寻常财主,又如何能够望其项背? 爱狮的主人 走在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静园内,在一湾清水边举目四望,一座3层高的楼台坐落在湖的对岸。草木楼台间,一条条甬道迂回绵延,小桥、亭榭点缀其中,让这座在萧瑟秋风中的北方园林很有几分南方院落的味道。虽然已经是深秋,原本青葱的绿地也微微泛出了几分秋黄,但是这天高云淡的氛围,竟使得园林别有一番空灵、隽美的意境。 在静园中还有杏林、东园等园中之园分布其间,大中蕴小,小中见大,远近高低,趣成天然。看着眼前的片片杏林,遥想在四五月间,满园杏花盛开、莺歌燕语的情景,心里竟不觉多了几分期盼。 在静园的一侧,有一处很特别的地方——一座不足200平方米的小园子,园中伫立着百余尊大大小小的石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看来这些狮子应该是主人收藏的至爱。常氏家族收集的石雕狮子,不仅仅有明代以后的作品,而且还有很多极为珍贵的唐代石雕。 园中最大的一座狮子雕像在院子中央的一座砖头屏风上,一只脚踏嶙峋峭壁的狮子昂首前视,还有4只小狮子拥在身旁。看来这是一个阖家团圆的狮子家庭,难怪母狮子的面目也不觉得凶猛可怕,反而有了一种怜爱与笑意。当我正在苦苦寻找这4只小狮子都藏在哪里时,却始终只找到3只,在导游的点拨下,才发现那只“小可爱”竟然藏在了母亲的头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