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物我两忘 灵动有声

时间:2015-04-15 17:12来源:《北京旅游》杂志供稿 作者:文/廖頔、谢辉 特约拍 点击:
物我两忘 至境至美《红楼梦》,一代名著。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工于心计的王熙凤、八面玲珑的薛宝钗等,一个个性格鲜明迥异的女子,经作家寥寥几笔便跃然纸上,令人一眼难忘。梁永和先生的《红楼梦中人》系列画作中的女子,正是以《红楼

采访梁永和先生前,我们之间从未谋面,他的名字对我而言却是如雷贯耳。内心除了对这位艺术家前辈充满着的崇敬之情,还多了一份欣喜,更多了一份共鸣的期待。这份先生的共鸣期待源于对《红楼梦》的喜爱。著名美术评论家陈醉用了八个字评论梁永和先生的《红楼梦中人》作品集:“轻盈飘逸、笑语如闻”。梁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无论是花鸟还是人物,都展现出梁先生个性平实恬淡中透着明朗乐观,内心大气坚定中带着丰富细腻。作品意象雅秀而澄明纯净,造型于随意抒写中流露出极具灵性的趣味,给人以放任自如的轻松感。

物我两忘 至境至美《红楼梦》,一代名著。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工于心计的王熙凤、八面玲珑的薛宝钗等,一个个性格鲜明迥异的女子,经作家寥寥几笔便跃然纸上,令人一眼难忘。梁永和先生的《红楼梦中人》系列画作中的女子,正是以《红楼梦》

中的金陵十二钗为蓝本所创作。拜读先生《红楼梦中人》系列画作,勾起人们对红楼的无数遐想。从先生的画作中,看到的不仅是他对《红楼梦》的痴狂,还有对书中人物的迷醉心驰。著名美术评论家陈醉用了八个字评论梁永和先生的《红楼梦中人》作品集:“轻盈飘逸、笑语如闻”。从用笔、用色到人物刻画精准专业地阐释了梁永和先生《红楼梦中人》系列作品的艺术特点,也让我对见到梁先生本人、观赏其真迹更加充满了神往。

初见梁永和先生,便能感受到他身上的大家风范,言谈举止中的从容淡定,给人一种仙风道骨却又坚定执着的感觉,似乎糅合了儒道释三家的精神内涵。看着眼前的梁先生,我似乎能够想象到他在创作时心中“虚静”的状态。再观先生的作品,也恰恰能同其“虚静”的状态相互辉映。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艺术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词画不分家,“无我之境”这种至美的境界深深地体现在了梁先生的画里,令人观之无不为之叹服。

梁先生擅长工笔,习过油画,独创大写意人物画的独特技法,擅绘花鸟、人物,工笔画明显呈现出追求自然的特点。《国色天香》雍容典雅,《七仙戏佛》诙谐成趣,《荷花神》则如水般圣洁静美,《相依》系列作品中,花自绽放,鸟自相依,观者无不感受到自然的优美和谐。作品中流淌着一种灵性之美,似乎能闻到花的馨香,听到潺潺的水流。

红楼寻梦 灵动有声无论是工笔的《红楼梦十二金钗》还是大写意的《红楼梦中人》,似乎都可以超越时空,直接与曹雪芹先生对话,这应是梁先生画中人物的神韵使然,更是梁先生画作本身的神韵所在,更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似乎让观者走入了画卷中,置身于大观园之中,十二金钗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一喜一乐,一悲一愁如立体发声一般灵动凸显。

“道可道非常道”,梁先生的画作让我体验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意境之美,我只能用“物我两忘,灵动有声”来形容它们,确是无法描述出这种意境的全貌。道不明画作的意境,只能去谈梁先生画作给人的直观感受,那就是震撼力、吸引力。在震撼、吸引之后,却有一种舍不得移动脚步、想永远驻足观赏的回味,同时,又带着迫不及待想看到下一幅画作的矛盾心情。这大概就是梁先生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的巨大张力所在。

《红楼梦中人》系列作品,是一个个鲜活健康、独具个性的仕女形象。画面整体给人活泼、喜悦的感觉。正如陈醉评论的,仕女人物面部线条“变得简略”,“人物的动作也变得生动活泼。”“人物的脸部很简略地勾勒出五官,显得很随意、很轻松。在这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眼睛。作者喜欢把眼珠点在眼角上,形成一种斜眼瞅人的神态,很俏皮,很可爱。画中的美女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嬉戏打闹,有的吹箫抚琴,有的品茶赏花,还有的把酒赋诗。然而不管她们在做什么,那生动活泼的动作,那婀娜多姿的体态,那玲珑的双眸和亦张亦合的樱桃小嘴,都为画面营造了一种笑语如闻的喜人气氛。”

这样的仕女散发青春的清新气息,带着生命的诗意和灵性。梁先生画的这些仕女虽远离仕女的传统模式,但却极力靠近了曹雪芹笔下的仕女意象。从画面上可以很容易找到曹雪芹笔下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孤高的黛玉、圆通的宝钗、高贵的元春、空洁的妙玉、冷寂的李纨等都表现得恰到好处。而这些意象的传达也都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

随心创造 大气天成梁先生说,他永远不会重复自己,因为艺术不容重复,重复意味着才思的枯竭,每一幅画对于他来说都是随心创造、突破自我的创作。单就写意人物画来说,题材上就经历了仕女、儿童、仕女与儿童共有三个阶段。

这种创作不仅表现在题材内容上,也表现在绘画原料和技法上。如彩墨写意画由彩多过渡到了水多。对于不同题材,梁先生也用不同的笔法来表现。工笔花鸟,如《国色天香》

《松鹤延年》。“画中的孔雀、白鹤和牡丹都画得非常精工,用色也非常浓艳。写意花鸟也不错,如《秋实》中,葫芦、藤蔓和叶子都画得很熟练,手法也很传统。不过,在人物画的画面中,就不是用同样的方式了。在这里很少用长线条,多半是较短、偏直的线条。这种短促的用笔,容易造成轻、飘的感觉。

轻、飘对于别的题材的作品来说未必是优点,但在梁永和的红楼梦仕女中却是合适的。

看他的衣纹,线条多是短短的,他的芭蕉叶,线条也是短短的。人物可以步履轻盈,随时蹦蹦跳跳。芭蕉可以随风飘曳,沙沙作响。”

陈醉在笔法上也找到了“轻盈飘逸、笑语如闻”的原因。

梁永和的大写意画作系列《红楼梦中人》人物众多,无论是《醉酒》《琴声》,还是《观荷》《琴棋书画》,在虚无写意的背景里,众人意象的表现除了依赖于对原著悉心的理解与体味,还得益于对色彩的大胆运用。红色、橘色、浅绿、淡蓝、暗黄,神奇地刻画出一个个鲜活健康的女子,营造出欢乐的氛围,我们依稀可以听到《红楼梦中人》之中的莺声笑语。这是色彩与形象作用于艺术的直接效果,已超越了单一的感官体验,给人以立体的艺术享受。这就又说到梁先生作品中又一显著鲜明的开创性特征——色彩。

梁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画用墨过多,应增加色彩同水的用量。梁先生潜心研究色彩十余载,很多色彩都是自己制作而成,用料一派天然,樱桃、牛奶、食盐都可以成为他调配色彩的原料。而用色也正是陈醉认为梁先生的画作“轻盈飘逸、笑语如闻”的重要原因之一:“画面色彩不但丰富,而且还很艳丽。他的着色,有时用没骨,有时大笔晕染,有时甚至就像画水彩一样,非常鲜艳,非常活泼。因为他画的都是大观园中的美女,这种色彩,配上他那短促的线条,更好地烘托了那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和欢乐热闹的气氛。”

梁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无论是花鸟还是人物,都展现出梁先生个性平实恬淡中透着明朗乐观,内心大气坚定中带着丰富细腻。只有具备大家之气的画家才能真正画出大家之作,梁先生给我的感觉正是乐见于世俗的欢笑喜乐,执着于儒家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挥洒着道家审美意境的自然呈现,又表现出佛家“拈花一笑”

的豁达超脱。其画作已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也传达给欣赏者听觉的享受。正是在将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化、传统美学、中西方绘画风格融会贯通之中,在不断尝试、自成一体的艺术格局之中,才能创造出“物我两忘,灵动有声”的艺术作品。

每一副成功的画作,都是艺术家呕心沥血的结晶,他们视其如亲子疼爱。梁先生也不例外。在采访的过程中,梁先生指着画册上一幅《国色天香》说,这是他目前为止最好、最满意的一幅工笔画,从未想过卖出,后却被人强行买走。言谈之中,透露着深深地无奈和遗憾。由此,我们从中也能看出大艺术家对于自己画作的珍爱和对纯艺术发自内心的珍视。我们也衷心祝愿梁先生在不断创新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越来越好的作品,也希望习惯于观赏油画的西方艺术观众中有越来越多人欣赏于先生的作品。

先生简介:梁永和,号天涯浪人,原籍河南省,现定居北京。当代著名国画家、艺术家、国礼大师。现任北京湖社画会副会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宋庆龄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外宣网书画院副院长、名人名家书画报编辑委员会成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获奖,曾作为国礼赠送美国总统奥巴马等多位外国元首、政要。代表作品:《红楼梦十二金钗》《国色天香》《万紫千红》《秋荷》

《孔雀牡丹》《童趣》等。出版有《中国当代艺术大家》《八大艺术巨匠》《中国当代艺术精品选辑》

《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中国十大名家》《大师名画》《中国国画20家》《中国扶贫书画展精品集》《红楼梦中人》作品集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

作者:谭棋介

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使道德判断变得的日趋困难。在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