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炎热,多数人对于大鱼大肉,惟恐避之不及,喜欢吃一些清淡稀薄食物。因而,杭人一向有伏暑吃粥的习俗。旧时,羊坝头、卖鱼桥、蒋村一带有几家小吃店,到了盛夏,便有各种粥品应市,其中以酥藕糖粥、豌豆儿粥两款最著名。食铺老板多以夏天卖藕粥,冬季卖肉骨头粥做招牌,作为盛夏和腊月的消暑、御寒食品,广受食客欢迎。 听老人说,从前蒋村有一家小吃店,称众兴铺,老板供应的酥藕糖粥味道最地道,不少城里人闻讯,一大清早老远赶去品尝。它的粥铺最重要的二个特色,一是煲粥微火熬过夜,口感特糯;二是“扣则扣”,也就是新鲜,粥不能多烧,早晨落市,刚好卖完;也不能少烧,少了,许多老主顾远地跑来,吃不上,会抱怨的。粥,作为早点,打工者与附近伙计吃了要赶工,过了上午九点,吃粥的人就少了,多烧会浪费。众兴铺粥品与众不同,粥以“不回锅”为号召,如果当天有卖剩的,当众倒掉,绝不回锅,做到货真价实。回锅,粥味要变,就不能保持酥藕粥的原汁原味,砸了牌子。听说,当天如果卖不掉,怕隔日减味,影响小店声誉,他们将卖剩的粥处理掉,引发不少路人闲话。后来,老板又想了个法子,上午十点钟后,他将剩余的粥倒进木桶,挑到老东岳庙旁摆摊,上书“众兴施粥,每人一碗”八字,一时广受穷苦百姓欢迎,不少人到时就候在那里。老板名气好了,生意也就越做越旺。 烧大锅酥藕粥不同于烧大锅米饭,煮粥比烧饭要复杂得多。我们在蒋村考察时,听老人说,大锅粥不容易煮,弄不好就要粘底。因而,煲粥不同于烧饭,不能称“烧”,也不能叫“煮”,而是称作“焐”。粥是靠焐出来的,微火慢焐,最少也要四、五个小时。众兴铺的粥是焐过夜的,才焐至恰到好处。急性人,做不出好粥。 不论是做酥藕糖粥,还是做肉骨头粥,锅底都要放一只竹制的架子,再把灌足粳米的藕放在竹架上。焐肉骨头粥就更加复杂了,先将胴骨敲碎,铺在竹架上,再加水,烧至粥转色,待骨油、骨汁熬出,再放进淘好的粳米和水,改微火焐过夜。此时,粥味又糯又稠又鲜,食客口碑最好。肉骨头粥油润,骨酥粥香。吃时,还要加点味精、食盐及少许葱花;上桌后,色、香、味皆美,冬季能御寒,使人浑身舒坦,中老年人最喜欢这种粥品。 夏天的酥藕粥比焐肉骨头粥还要麻烦,待酥藕粥焐到浓稠,藕色呈赭红而软时,便可取出。先将酥藕切成薄片,加蜜糖调味,吃时,再用新鲜荷叶包裹。此藕可谓“藕酥粥稠荷叶香”。豌豆儿粥加的是红糖,食时,呈棕色,甜稠而不粘嘴,有消暑活血功效。无论童叟,夏天胃口不好,都能吃上一大碗。据说,酥藕粥还有健胃养颜功效,老人与姑娘最喜欢吃。 吾辈与众不同,年青时赶巧碰到“上山下乡”。盛夏,刚好是“双抢”(抢收抢种)时节。我们这些刚从学校出来的知青,“插队”在各个自然村,多数孤身一人,自己烧饭不容易。下工后,又困又累,第二天清晨还要赶早工,那里吃得消再烧三餐饭。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妙法,晚上烧一大锅开水,在热水瓶中放一些米;然后,将滚水冲进瓶中,生米在瓶中焖上一夜。次日清晨,居然变成了稀粥,又省事又好味,既能“节省”粮食和柴火,又能填饱肚子,一举多得。此一绝招,在知青中广为流传,当时相当受用,事过境迁,仍仍念念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