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仙居的“大卷饺饼筒”很有名气,我多次到仙居出差,接待的单位各不相同,吃饭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我推荐道:“你到仙居来,一定要尝尝我们仙居的名产,大卷饺饼筒,很有乡土风味,不尝一下就可惜了”。 清晨,我信步在旅馆附近浏览街景,果然各家小吃店都有饺饼筒供应。这个仙居“饺饼筒”外形有点像杭州的“葱包烩”或者春卷,与杭州人不同的是,仙居人不仅早餐吃饺饼筒,而且,中餐或晚餐也常吃这种食物,甚至有外地客人来,也请到小吃店去品尝这种地方食品。 负责接待的几位先生见我对这种大众化的小吃有兴趣,便介绍说,仙居饺饼筒还有点来历,传说各不相同。有人说,南宋时,宋高宗受金兵追击,逃到仙居来避难。仙居山高路险,易守难攻。有一次高宗帝退守仙居的皤滩,又累又饿,见山中有一民宅,便进去寻找食物。此时,一个农妇正在灶上烙饼,见许多官兵进来寻吃,便顺手将刚烙好的薄饼中夹了一些现成的菜肴,并将菜馅和薄饼卷起来请众人吃。高宗皇帝吃了之后,感觉味道不错,不由夸奖道:“此饼味道甚好,比朕宫中御厨做的菜还要好吃”。后来,高宗领军击退金兵,回到临安宫中,仍念念不忘落难时吃过的烙饼,便将农妇请到宫中,做这种烙饼夹菜的食物。于是,此饼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成为一款仙居的名吃;也有人说,这种饺饼筒源于宋室南迁,台州成了辅郡,仙居偏安一隅,北方居民迁至仙居人数甚众。丞相吕颐浩、大臣范宗尹等都来到仙居,名士、达官纷纷定居台州。他们将黄河流域居民麦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仙居。此饺饼筒就是由北民引进的,并融合了南方的精细烹饪技术而制成的。关于北方居民生活习俗的传入,在台州许多宗族家谱上都有过各种类似的记载。 从他们的传说来看,仙居人习惯于吃“大卷饺饼筒”,始于南宋时期,则是毫无疑问的。 一般来说,仙居人早餐多数吃这种食物。仙居饺饼筒的特色是个大、作料多,与杭州人吃的“葱包烩”或春卷相比,外形要大得多,而且葱包烩的味道自然也要逊色许多。否则,何以仙居人称此为“大卷饺饼筒”呢。其外观是,形状极像卷起来的竹席,质料是用饼皮和菜肉馅做成,形状似“卷筒”而得名。馅子荤素掺合,很适合人们饮食的营养搭配。特色是既有北方的饮食习俗,又有浙江人做菜的精细,主要是味道好,价格大众化,放便、快速,适合于现代的生活节拍,称它为“乡土三明治”一点都不为过。 其实,做此饼方法也不困难,饼皮是用大米浸胀磨浆,然后,用刷子刷在平锅上烙成的薄饼。皮子又圆又薄,再裹上内馅,一般有萝卜丝、肉末、豆芽菜、豆腐丝、蛋皮等五样,当地人称为“五虎擒羊”。 做得讲究一点的人家,还加上笋丝、金针(黄花菜)、木耳丝、青菜梗、皮蛋丝等。家制的饺饼筒,主妇将饼皮摊在桌上,再把碗中的各种菜肴一一夹在饼皮上,大家将饼皮卷起来,趁热拿在手里吃,又鲜又软,再加一碗榨菜肉丝汤,就能美美地享受一餐了;也有人将饼皮烙得四面金黄,吃在嘴里香脆可口。很像洋人吃的三明治,但是饺饼筒比三明治更乡土,更富于营养,更适合于国人的口胃,也更廉价。 仙居小吃一向闻名遐迩,不少仙居人就是怀揣当地的这些“美食绝艺”闯荡江湖的。他们在大江南北许多城镇落地生根,开出不少具有仙居特色的小吃店,并以风味独特,价廉物美,而广受食客欢迎。可以说,仙居的饺筒饼,既有洋快餐迅速放便,又比洋快餐的三明治更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和生活习惯。因而,将饺饼筒称为“家乡三明治”并无不当之处。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快捷化,将这种乡土化、大众化的,融合南北风味特色的食品,再进行现代化的“包装”,如采用洋快餐式的卫生条件、服务设施、统一的店面色调等。显而易见,将来应该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说不定有朝一日会与“三明治”并驾齐驱,成为内地快餐业的龙头产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