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乌镇去“侃吃”,外乡人大抵要汗颜,犹如班门弄斧,譬如夜郎自大。
是的,有谁不夸俺家乡之物优于别处呢?可是外乡人如果到乌镇夸家乡美食,仿佛有夜郎国君的“汉孰与我大?”之嫌。
乌镇人如果听到此话,绝不会说出阿Q先生的名言:“我…..先前比你好多啦!”因为乌镇的餐饮业至今仍维系着历史的脉络,并且有着青出于蓝的更新含义。
乌镇地处全国最富裕的区域----杭嘉湖平原的中心,旧时,正好是湖、秀州界所在(嘉兴古称秀州),先贤早就有过“苏湖熟,天下足”的古训。历代以来,远在京城的皇族、大臣们享受的漕运贡品,多数产自杭嘉湖。江南水乡,其地之富庶毓秀,其乡之鱼米物润,即可见一斑了。由此自古以来杭嘉湖地区的居民就讲究饮食之道。
史有明证,乌镇的餐饮,乃是百年嘉湖细点的积累、乃是江南物产丰硕的缩影。
今天乌镇食品的制作之精良、品味之纯厚,远超历史上的任何繁荣时期。早在宋室南渡后,不少达官显贵就相中了乌镇这块风水宝地,在此营造宅第,并将北方的饮食习俗也融进了当地的餐饮业。明清时期,乌镇就已经成为烟火万家,雄踞一方的大集市了。
旧时,乌镇街上餐馆特多,档次特高,外观大同小异,临街设灶台,中间是账桌,里屋和搁楼才摆餐桌。因此,走在乌镇街上,商客熙熙攘攘,锅碗叮当,甚至连空气中也渗透着浓烈的炒菜香味。店主立于门前,招徕食客之声,伙计报菜呦喝之声,账房收账允诺之声,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此起彼落,极为热闹,形成了昔日乌镇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当地历史上最有名的菜肴要算是鲈鱼脍了。乌镇旧属吴中郡,归吴兴县管辖。
传说晋代文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扫落叶,便黯然泪下,不由思念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了。于是乎,便辞官回乡耕读。隋代,吴郡献鲈鱼脍于炀帝,帝品尝后,大为赞叹,说:“此东南之佳味也!”
那么,这道鲈鱼脍究竟是一款什么食品,如此令人留恋?
明《太平广记》有这样描绘:“霜后鲈鱼,肉如白雪,无腥。紫花碧叶,间以鲈脍,亦鲜洁可观”,“吴人善砍鲈,缕切如丝,簇成花草,杂以姜桂而食”。可见鲈鱼脍当年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名肴,可惜古人疏于记载,以至于这道美味现在已经失传了。
外地人也许不知,乌镇有一礼节,即以手指在酒盅上叩击表示谢意。据说,此礼俗源自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某日,帝微服出行,走至乌镇菜馆用餐。吃得高兴起来,忘乎所以,竟然给随行官员斟酒。令属下受宠若惊,此时急中生智,忙用手指在桌面扣击。乾隆不解其意,回到客栈动问,官员跪答道:“圣上为臣下斟酒,奴才如何消受。若起身叩首跪谢,岂不露了破绽,只好举指代头,以示五体投地,谢皇上恩典”。想来乌镇的美食居然使得天天享用山珍海味的皇帝都吃得手足无措,举不择行,可知佳肴之味非同于一般了。
旧时,乌镇虽不大,却有不少风味食品的名气响彻远近。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一路都是各式各样的店铺、餐馆,店中的商品,有什么三白酒、姑嫂饼、酥糖、熏青豆、杭白菊、三珍斋酱鸭、老汤豆干、熏肉、套肠、烘豆茶等等,名目众多,令人目不暇接。
不过最出名的要算是三珍斋酱鸭了,以“其香入骨,其味入脾”得名,且因“六月不馊,腊月不冻”而成为旅客争相购买的佳品。
作家茅盾是乌镇人,每次还乡都要带上几只酱鸭回到沪上馈赠亲友。
我们一行这次到乌镇,虽然在旅馆的餐厅里也吃到不少当地的名菜名肴,如乌青蟹粉、清炒虾仁、文虎酱鸭、爆鳝丝、一品糟鸡、雪菜鱼片、香酥鱼卷等等,但是仿佛仍感受不到小镇特有的乡土人情。
次日清晨,大家不约而同地跨出星级宾馆,体验一下本地乡民的餐饮氛围。乌镇早点很富特色,浆粽店、烧饼油条、糕团店,各处都有。粢米饭就摆在店口卖,饭中嵌有芝麻、白糖、油条,这种大众化的食品极耐饥,而且好味。一碗肉骨头粥,香糯可口,价格便宜,再配上一只肉粽,既美味,又果腹,又实惠,实在是百姓早餐的一大享受。乌镇肉粽是用五花肉精制的,肥瘦得当,入口鲜香而不腻,当地方言称吃早点为“吃浆粽”。同去的几位朋友吃过肉粽后,一路赞口不绝。临走时,个个拎了一大包肉粽带回家。
中午,我们也是在街头小店吃的。同行中有人嗜酒,我们当下叫了一小坛本地产的三白酒,所谓“三白”,即,白米、白面、白水精制。此酒清纯香甜,口味独特。据说,醇此米酒工艺并不复杂,旧时一般农户都会做,故而当年只要一踏进乌镇,空气中常常会飘浮着淡淡的酒香,有“乌镇到,烧酒香”的说法。懂行者,一品就知,乃上等好酒也。
佐酒的小菜,我们点了当地的家常下酒物,花生米、茴香豆、马兰头、香干荠菜,小荤有薰鱼、猪头肉、炒田螺、泥鳅豆腐、荷叶粉蒸肉等数样。
乌镇最有名气的菜肴是红烧羊肉,用料是当地特产的花窝湖羊,做法与别处不甚相同,它是与萝卜及甘蔗梢同烹的,其味赛过任何山珍海鲜。民谚有“羊羔美酒敬亲人”,据说此话源出嘉兴的花窝湖羊的美味,这种羊羔,肉厚鲜嫩,无臊味,酥而不腻,烹煮时,连屋外老远都能闻到香气。成菜后,不仅好味,而且有滋阴壮阳的功效,只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因为红烧羊肉一般百姓是冬令进补的食品。
临行时,和其他游客一样,我们免不了要买一些乌镇的特产带回去送人,其中姑嫂饼是人们买得最多的食品。此饼甜中带咸,椒盐可口,包装采用土纸印花,颇具嘉湖乡风民俗。清代《乌青镇志》记载:“姑嫂饼,用极细麦粉、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骨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闻名”。不难看出这种食品历史的悠久。
次日,我将姑嫂饼拿到办公室分赠同仁,众人竟然一抢而空。食后,大家纷纷说,此点心口味独特,下次去乌镇旅游,也要买一点回来与家人分享。
此时,不由令人想到,各地的小吃及风味食品,无不凝聚着民族数百年饮食文化的沉积,在如今旅游业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年代,真的有必要广为宣传,使本乡的风味特色产品,都能像乌镇的传统食物一样得到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