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石塘镇是中国大陆濒海最东端的渔村,被称为“新千年第一缕曙光的首照地”,而一举扬名天下。这个以独特的石屋、石街、石巷、石级而闻名于世的小镇,不仅滨海风光旖旎,而且,以其特有的地方小吃而广为人知。石塘原本只是一个东海靠近大陆的小岛,由于海浪常年侵袭,日久便与大陆衔接,形成了一个颇具浙南风貌的港湾。当地小吃也以海边人家的海产水鲜为特色。
上星期我去台州讲课,不少学生说起,石塘是个好地方,风光特异,并且有着不同于别处的菜肴。其特色,一是个大新鲜;二是便宜实惠;三是口味与众不同;四是品种特多;五是渔乡环境特好。如果你不去考察一下就可惜了。
听了,不由触动了好奇心。走,到石塘去,体验一下渔村生活,也品尝一下渔村美味。
一踏上石塘的土地,不由大跌眼镜,整座小镇三面环海,一面背山,全镇均由灰色的巨石构成。靠海的道路、老屋皆依坡而筑,房屋随地势升降起伏,山势风物,石屋、石街、石级,千姿百态,与大海相映成趣,蔚成奇观。难怪有人把这里称作“东方巴黎圣母院”。
据传,明清时期福建惠安渔民在海上捕鱼,遇风浪上岸躲避,见此地港湾曲折,水产丰富,岩崖奇特,石脊怪异。便在此安营扎寨,就地取料,砌石屋、筑石路、开石塘,垒石堤,打鱼安家,繁衍后代。
我们这次到石塘是住在后山的里箬村,村民多数是福建渔民后裔,虽说相隔年代久远,操的竟还是一口闽南方言。乡民告诉我们,这里不仅保留了福建习俗,而且食品风味大都继承了家乡口味。因而,石塘菜肴不仅有着江浙人的细腻,也渗进了浓重的福建口味,更有着大海人家的粗犷,品味自然就不同于一般了。
进入石塘老街,曲曲弯弯的块石街路,两旁石砌房屋鳞次栉彼,错落有致,山石原色,混合着阳刚之美,和粗野原始的坚毅之风,虽然经历百年海风侵袭,仍顽强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石屋上的窗台,有的用花岗岩雕琢而成,为防海风侵袭,就是屋顶瓦片上也压着块块岩石,黑的是石头,灰的是岩块,色彩协调,混然天成,令人不觉拍案叫绝。深藏在石屋之中的小吃店,更令人感觉格调别致,仿佛突显了石塘人不同于众的豪放性格和粗犷口味。
进入石砌老街,只见饮食店的大妈坐在门前,用菜刀刮下鱼上的净肉茸,随即放入瓦钵内,用手使劲捏到鱼肉像很稠的糊状,做成一个个的鱼圆鱼饺。同去的学生很内行地向我介绍,做这种鱼圆很有讲究,手艺的高低优劣,只要将鱼圆放进水中一望便知,如浮在水面,表示已做好;如鱼圆沉入水底,说明功夫未到家,含盐太重了,还需调理。
他们在做好的鱼茸中加入料酒、嫩姜、葱末、味精等作料,冷却稍许,待鱼肉膨胀,便抓起鱼肉,鱼茸便从大拇指和食指中间挤出,形成蛋状的鱼圆。当地还有一种夹心鱼圆,即在鱼圆挤出时嵌入肉末。等锅中水烧开后,投入鱼圆,锅中的鱼圆呈鲜白色,表示已成熟,碗中放入味精、盐、猪油、葱花、香茹丝等,冲入原汁鸡烫或鱼汤,即可捞起鱼圆上桌。
听说此菜一定要现烧现吃,才能觉出真味。观其复杂的做功,透露出丝丝海鲜的诱惑,令我们不由自主地跨进店堂,各人叫了一碗。只见汤色清醇,滴滴香葱缀在白净的鱼圆之上,入口,果然鲜嫩松软,味美无比,别处很难有如此新鲜好味之佳肴。
石塘的另一款“名吃”叫做“薄饼筒”,是用猪、鱼肉等做成,因形状像卷筒而得名,与天台面饼相比,制作更为细腻讲究,主料也略多一些,并带有肉丝鱼香。此饼吃法有点类似杭州人的“葱包桧”,先将米浆用刷子在热锅盘上烙成,饼皮大而薄,内馅有七、八种菜肴之多,如鱼肉、猪肉丝,蛋皮丝、豆腐丝、笋丝、豆芽、木耳、金针丝等,放在平底锅上烘热,外脆里糯,荤素兼有,吃时把菜肴夹入饼皮中,卷起热吃,又香又软,比之杭州的葱包桧,可谓更胜一筹。此薄饼筒配上石塘的鱼圆汤,令口腹很是过瘾。
当地住户以渔民为主,海产的丰富非比寻常。我们那天晚餐是在里箬村一个学生家吃的,其家人是船老大,摆了满满一桌海鲜,令人大饱眼福口福。海味品种之多,大开眼界,其母亲竟还连声说,现在是禁渔时期,只有小船出海,没有什么可招待的。
餐桌上形形色色的海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多数是我们叫不出名的海货。一盆已经切碎,因壳上还连着肉,看起来有点像碎海龟的菜,味道特鲜,并带韧性,忙请教船长,此菜为何物?老大道出一个椒江方言的“冲”字,此“冲”为何物,查了字典也没有找到。据船长介绍,这种“冲”是长在海岸岩崖上的,呈圆形,黑色,现在近海污染,已经不多见了,只有在外海的小岛上才能找到,如此美味之海鲜,我们在内地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到的。
石塘的另一款“名吃”就是“酸辣敲鱼”,此菜上桌,鱼呈半透明,入口微甜略辣,质感爽滑,味清而酸淡,口感特美,不由把我诱进厨房,看看究竟是怎么做的。
原来当地人把鱼肉切片,蘸干淀粉后,用小木榔敲成圆形薄片,下入沸水锅煮熟待用,然后在高汤中投入敲好的鱼条、猪肉丝、榨菜丝、虾米、菠菜、料酒、香茹丝等,再加入胡椒粉、醋、味精等起锅装盘。观此复杂的工艺,就知其不凡的味道了。
竹蛏是石塘的另一道家常菜,退潮时,过去孩子们可以随意去海涂上捡,当地价钱便宜得惊人。只是近年来,海涂污染严重,沿海已经很难找到了。主人告诉我们,我们吃的竹蛏是从附近三蒜岛上捡来的。
三蒜岛是一个与石塘隔海相望,本来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岛,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岛上活捉了一个台湾特务而一举扬名天下。目前岛上住民不多,所以才有这种稀有的海产。
石塘人吃竹蛏的方法甚简,将竹蛏洗净,放在斗篱中,置沸水中烫约十秒钟,即可取出装盘,做此菜,火候极为关键,时间稍久,蛏肉变老变瘦,就不鲜了。食时,将醋、麻油、胡椒粉、姜末等在小碗中调好,用者自剥蘸食,别有情趣。此菜特色是鲜、嫩、爽,据说在石塘人的餐桌上,竹蛏常年都有,百食不厌。
所谓“一方水土养活一方的人”,石塘地方风味浓郁的菜肴,别处真的不易吃得到。
石塘人居住的房屋,大多依海而筑,用原石构砌,外观粗犷顽韧,内住则冬暖夏凉,晚上躺在石屋的床上,聆听海浪扑岸的声响,令人不觉浮想来联翩。想象一下,黄昏时分,门前大树下,摆着石桌、石椅。此时,海风柔拂,浪涛轻拍,桌上几碟海鲜,一碗老酒,一位知已。眼观,大海彩霞帆影,陌上牧童迟归;耳听,渔歌晚唱,大浪淘沙,一天辛劳,得此消受,人生何求?唯此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