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以万套的已建成保障房,在江西、河南、吉林、湖北、贵州等多地却成了“空置房”。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有5个省已建成的5.75万套保障房闲置。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居住质量不佳等问题,部分保障房还在资金管理、建设、分配环节不透明,甚至沦为“虚假工程量”。 保障性住房建设关系到民生问题,也关系到发展问题,对于低收入家庭实现“安居梦”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一边是百姓排队苦等多年无果,另一边却是大量保障房资源闲置,甚至成为某些人群的“福利房”。少数城市保障房建设领域的这一强烈反差,不仅使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状况不能及时改善,也让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开发企业承受了很大的资金压力。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保障房大量闲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需求不对称。比如,一些城市为了节约建设成本,规划设计不够完善,将保障房建在偏远市郊,距离市区很远的地方,给群众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遏制了保障需求的释放。同时,由于保障房的建设能直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开工率,对保障房开工和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在项目收尾时却虎头蛇尾,对保障房能否如期竣工交付使用重视不足,特别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低收入群众的选择意愿。 保障房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必须避免保障房成为“伤心房”。地方政府应当转变观念,从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居住需求出发,在规划设计、建筑质量、配套服务方面以人为本,减少供应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程度。同时在制度层面,也应坚持民生导向,建立更为科学的保障房建设考核体系,多算算民生大账,将考核指挥棒由项目开工率转变为群众满意率,从而把保障房建设做成一项民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