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份,常州武进一小区内多幢居民楼外墙出现裂缝,深灰色外墙上突然被“文”上各种不规则的白色条纹,因为其样子怪异,网友戏称其为“绷带楼”。而这几天,有网友发帖称,南京出现了一片“补丁楼”。现代快报记者探访后发现,这是一片经济适用房,目前还没有交付,外墙体表面就出现了裂纹。 从“绷带楼”到“补丁楼”,变的是地方,不变的是质量。当尚未交付的经济适用房都出现不同程度裂纹,还需要用打补丁的方式来美化时,笔者不禁想问当地的监管究竟在何处? 或许如果不是知晓这是因为裂纹而不得不打补丁,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认为又是一栋栋颇具文艺气息的建筑。笔者相信官方所说“不会影响到房屋安全”的判断,但这就是房屋出现裂纹的解释? 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当前,每天都有不同的新楼房在修建,我们也几乎未曾看到出现裂纹,然而为何在此次经济适用房的修建中就恰恰出现了“温差关系、热胀冷缩”呢?作为经济适用房,原本就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惠及普通群众的大事,质量应当更好更优,为何连基本的水平都未曾达到? 按照常理来讲,政府民生项目都应有严格的监管程序,从招投标到施工,再到审核通过,各个环节均有不同的部门在从不同的角度对房屋质量进行评判。当一栋栋新房最终却变成“补丁楼”之时,监管部门难道仅仅只是失职?其中究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总而言之,对于新房打“补丁”的闹剧,不能仅仅当做丑闻笑料一笑之后便了之,有关部门应当从严从实审查,将深层次的原因查找出来,给公众一个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