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不能让诬陷扶人者若无其事

时间:2014-01-07 05:21来源: 作者:潮白 点击:
  2013年的最后一天,在我省河源市,一名老人在路上摔倒,一名街坊主动上前搀扶并送去医院……叙事至此,众所周知接下来的就是“后果”了。很遗憾,摔倒老人的态度此番再落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窠臼:指证就是这名街坊开着摩托车撞伤了自己。1月2日,在接到老

  2013年的最后一天,在我省河源市,一名老人在路上摔倒,一名街坊主动上前搀扶并送去医院……叙事至此,众所周知接下来的就是“后果”了。很遗憾,摔倒老人的态度此番再落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窠臼:指证就是这名街坊开着摩托车撞伤了自己。1月2日,在接到老人家属索要几十万元的电话之后,街坊选择了跳塘自杀以证清白。而警方的技术鉴定确认,街坊所驾驶的摩托车并没有发生过碰撞的痕迹。这就更加证实,这又是一起与“好心得好报”背道而驰的案例。


  这样的案例,这几年我们听闻太多,“至今已觉不新鲜”。然而每一发生,几乎都会引发那个全社会讨论来讨论去的问题: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某种程度上看,这实在是个伪问题,也就是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因为答案不言自明,必然是肯定的。如果不扶,不仅有悖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成分,而且有悖人性,丧失天理。在我们这里,尊重老人从来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战国时成书的《管子》,里面就有很多具体的规定。比方设有“掌老”之官,对年纪超过七十岁的老人,一个儿子可以免除国家的征役,每三个月还可享受一回官馈之肉;“八十已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供棺椁”。还有“掌病”之官,虽然这项措施具有普遍性,但从“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已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的频率来看,同样也是对年纪越大的人,越体现出尊重的力度。这与今天仅仅优惠或者免费老人交通出行之类,力度显然要大得多。


  答案不言自明的问题为什么不断引发讨论?就在于一旦扶了,在当下却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自然是好心得到了好报,再一种就是如刚刚发生的,被诬陷。我们凡事习惯于说主流是好的,但在这种事情上似乎不灵,至少瑜不掩瑕。前些天,明明被电动车撞倒、却并“不讹人”的沈阳大爷的横空出世,刚让国人感动了一回。温暖未几,兜头又泼来这桶冷水。这不是头一遭了,神州大地上此起彼伏的老人摔倒,给公众的感觉恰如坐上了过山车,一会儿升至高峰,一会儿跌至谷底。当好心人被诬陷,大家莫不义愤填膺,甚至感叹“坏人变老”;而当碰上“沈阳大爷”,大家又马上乐观地以为就此便春暖花开。如此循环往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是在用个人的道德、良心等来触碰严峻的社会问题,任何自律层面的东西,都可能奏效,但不可能完全奏效。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有部名着叫《自杀论》,将自杀类型划分为四种: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和宿命型。其中“失范型”的“范”,即社会道德规范,虽然迪尔凯姆所指的内涵不同,但他认为社会道德规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给社会成员指明生活方向,这一点我们应该认同吧。河源投塘自杀的好心人,正是这种“失范”的牺牲品。


  所以,我们还是不要为善良的案例来“稀释”或“冲淡”问题的严重性。无论如沈阳老人那样带来“正能量”的案例有多少,如河源这种只会带来“负能量”的,一起都不该为社会所容忍。诬陷扶人者,无论基于何种理由,无论被诬陷者是否发生了悲剧,都不能让他坦然得若无其事。如今我们不是机制什么的不离嘴边吗?“有关方面”就应该有对付诬陷的办法,建立或者健全相应的机制,不能将这种屡屡出现的是非分明,仍然单纯地付诸公众舆论去赞叹、去声讨。至于这个“有关方面”是哪里,恕我不知,但总归这个问题不是谁也管不到的“死角”吧!

 

顶一下
(4)
80%
踩一下
(1)
2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新时期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作者:谭棋介

人生百年,若白驹过隙,在时空的经纬所编织的生命中,我们不禁感叹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你可以踏遍紫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