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老街上的见闻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可能是在伦敦,也可能是在任何一个乡村的庄园。每个周末的早晨,一份叫做《伦敦画报新闻》的报纸就会送到你家。坐在早餐桌边,你可以浏览最近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不但有文字报道,还有生动形象的现场实景描绘。在照相印刷技术普及之前,以版画形式传播形象可以算是19世纪信息行业全球化的一大里程碑。 从1842年《伦敦画报新闻》创刊到19世纪末期,在英国同类画报周刊上刊载的关于中国的版画有数百张之多,我收集的描绘帝京景象的就有近百张。其中相当一部分反映的是外国人眼中的北京风土民情。这些经过艺术提炼与略带夸张的版画,为我们回味老北京开启了一扇独具风格的窗口。 传统的打鬼日跳大神 “打鬼日”实际上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仪式。每年春节后7日到15日是打鬼日,北京的黄寺、黑寺(早已倒塌)及雍和宫等庙宇的喇嘛会穿上天神服装,当街表演,老外当时称为“鬼怪舞蹈”。对于老百姓来说,“鬼怪舞蹈”增添了节日里的欢乐气氛。 北京的四合院 有钱人家的四合院总有几进院,每进都有不同功能。一般的客人进院,拜见的礼仪很讲究,处处体现着老北京的风韵。例如,要在哪进院里先见客,哪些客人可以进二进院,都要依身份高低、关系亲疏来定。见面时低一级的官员要向高一级的官员行礼,并且要礼数周全。礼仪上的繁复体现了主人身份的高贵。 灯节之夜的街头景象 灯市从明代就有记载。据《谈经》记载,“灯市灯贾大小以千计,类本多寡以万计,灯之贵重华美,人工天致,必极尘世所未有,时年所未经目者。大抵闽粤技巧,苏杭锦绣,洋海物料,选集而成。” 从这些文字记载上我们已经可以想象灯品制作之精,烛月交辉之丽。观图想见此时夜已深,人未散,人们还沉浸在喜悦的灯火辉煌中。按北京的习俗,春节后正月十三至十七为灯节,正月十五为灯节高潮。根据当时的西方人描述,最热闹的地方是东四、东单到崇文门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