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丁玲:花未全开月未圆

时间:2015-11-30 10:43来源:《北京旅游》杂志供稿 作者:文/徐建永 图/河涛 点击:
不知是西山碧云寺秀丽的风景深深吸引了年少的丁玲,还是与胡也频的爱情滋润了她情窦初开的心灵,在碧云寺附近村落清苦而甜蜜的生活使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和脱俗的气息。那时的丁玲,每个月20元的生活费还需要母亲从湖南寄来。沈从文说:“他们住的地方每月应

在北京,丁玲创作了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梦珂》,而让她一举成名的莫过于《莎菲女士的日记》。茅盾说“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此评价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如今看来,依然中肯。孙犁说 “丁玲的名望、影响、吸引力,在文学青年中,几乎可使万人空巷……”张凤珠曾“亲眼目睹丁玲每一进这院子,总是欢声笑语,被一群人簇拥着,那情景就像欢迎一个女王,就连平日面孔有些严肃的邵荃鳞,也是热情洋溢的样子,丁玲很受爱戴,我绝没有夸张。”

而今,虽然丁玲已去,但她的作品还在,她所走过的山山水水、古街老巷也还在,她所居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烙下了她挥之不去的印痕。

辟才胡同:人生若只如初见

丁玲20岁那年(1924年)第一次到北京,当时,准备报考大学的她住进了辟才胡同内一所补习学校的宿舍。如今,位于西单北大街西侧、灵境胡同地铁站旁边的辟才胡同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格局,而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丁玲当年居住过的宿舍便也无处寻觅了。

对于一个花季少女来说,北京无疑是梦想中繁华的大都市,充满了新鲜感,这座古城带给她无限的欢乐和憧憬,丁玲的北京生活充满了乐趣,她的大度和洒脱使她结识了谭惕吾(1902~1997)和曹孟君(1903~1967)等新朋友,更让她惊喜的是遇到了旧友王佩琼,他乡遇故知,怎能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呢。沈从文曾在《记丁玲》中这样描述:“这具有名公子风度的人(丁玲的父亲)因病死去时,丁玲女士的年龄还不上十岁。父亲留给她的印象最鲜明处,也就是牵马出城空手归家这样一件事。然而这人大方洒脱的风度,事实上却并不随了死者而消灭,十年后又依然可以从丁玲女士性格发现,成为她一生美丽特征之一点。”

在北京,丁玲每月交2元钱到一所私人美术学校(类似现在的美术培训班)学习素描,除此之外,她也偶尔去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经好友介绍,丁玲结识了胡也频,又因此而认识了沈从文,后来,沈从文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丁玲的住处:“看见那房子里的一切都同我们住处差不多,床是硬木板子的床,地是湿湿的发霉发臭的地,墙上有许多破破烂烂的报纸,窗纸上画了许多人头,便很觉得稀奇,以为一个女子住到这样房子里,不害病,不头痛,还能很从容地坐在一个小小的条桌旁边写字看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之后不久,胡也频开始追求丁玲。胡也频曾用纸盒装满玫瑰,并写下字条 “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来安慰正为弟弟的夭折而痛苦的丁玲。面对胡也频的孜孜追求,深陷苦闷中的丁玲并没有理会,而是在1925年5月跟随王剑虹的父亲王勃山离开了北京。胡也频得知丁玲的离去非常震惊,他不顾一切向别人借钱然后便风尘仆仆地赶到湖南——丁玲的故乡。

胡也频的执着和一往情深感动了丁玲,他们一同回到北京并于同年结婚。

碧云寺:两情若是久长时

不知是西山碧云寺秀丽的风景深深吸引了年少的丁玲,还是与胡也频的爱情滋润了她情窦初开的心灵,在碧云寺附近村落清苦而甜蜜的生活使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和脱俗的气息。那时的丁玲,每个月20元的生活费还需要母亲从湖南寄来。沈从文说:“他们住的地方每月应缴九块钱房租,(房子)并不很大,但土地却十分干爽。这房子有井,屋前屋后全是枣树。”如今的碧云寺周边地区已不是沈从文所描写的那样,它已被开发为旅游区,只有进了香山公园的北门才能再次购票方能进入寺内。

平淡的生活掩盖不住他们对爱情的憧憬,仿佛穿越回古代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既甜蜜温柔,又浪漫诗意。他们常在雨后去卧佛寺看泉水,想必就是现在的樱桃沟吧,因为那里有一处水源头,尤其是雨后的景色更加动人。从卧佛寺向西北行约50 0米,即为樱桃沟—— 一条外广内狭的幽静峡谷,两侧是秀挺峻拔的山峦,一条婉蜒溪水清澈见底,再往西行约1千米,可见危峰对峙,陡壁如削,十分雄伟险峻,这是著名的金鸽子台。每逢雨季,可看悬崖陡壁上山水直泻而下,形成巨大的瀑布,飞沫高扬,吼声震耳,深秋时节,这里山林红叶,绚丽多彩,与香山红叶堪称双绝。

他们还常常在晚饭后走几里路去看团城的晚霞,如今已被围起来的团城演武厅建筑群依然矗立在马路一旁,乘公交到红旗村即可到达。玉泉山的小河是他们常去看月亮和星星的好去处,他们甚至会神经质似的半夜爬起来去看流星。

拮据的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在断粮的时候拿些衣物,走很远的路去西直门的当铺,或是进城找朋友借钱。虽如此,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会在进城返回时的傍晚,一起去看圆明园的遗址,在西洋楼玩至天黑。

与此同时,丁玲的写作天赋逐渐显现,沈从文说:“同样一句话,别人写来平平常常,由她写来似乎就动人些,得体些。”

银闸胡同:守得云开见月明

1926年春,丁玲与胡也频从香山搬到了北京大学附近的银闸胡同。这条胡同北起五四大街,南止北河沿大街,东邻沙滩南巷,西靠草垛胡同。此地原为明朝御马监里草阑旧址。据《燕京访古录》记载:“东华门内御马监南,为元时之御水河,今已划平为地,土埋有白银铸水闸一座,横梁长四尺八寸,宽五寸,厚三寸,两旁竖柱,高三尺,宽三寸,为长方式,中间八竖柱,四棱式,厚三寸,横梁正中镌‘银闸’二大篆字,上首镌‘大元元统癸酉秋奉旨铸银水闸一座’十五小字,下首镌‘太傅左丞相萨敦监铸’九小字。当元时,用纯银铸此水闸,莫详其故。”丁玲所住的公寓叫汉花园,位于银闸胡同的北侧偏东,原北京大学的南侧。据说这里住过很多文化名人,如沈从文、戴望舒、凌叔华和庐隐等。

“丁玲”的笔名也被第一次用在了《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在《一个真实人的一生—— 记胡也频》中写道:“记得是一九二七年的冬天, 那时我们住在北京的汉花园,一所与北大红楼隔河、并排,极不相称的小楼上。我们坐在火炉旁,偶然谈起他(胡也频)的童年生活来了。从这时起我才知道他的出身。”

在与胡也频过着甜美的爱情生活的同时,冯雪峰的出现犹如晴天霹雳,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痛苦。丁玲与冯雪峰一见钟情,她曾对美国作家斯诺夫人说:“一个朋友的朋友冯雪峰开始来到我们家里,他也是一个诗人。他长得很丑,甚至比胡也频还穷。但是在我们的许多朋友当中,我认为这个人在文学方面特别有才能。我们在一起谈了很多。在我整个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爱过的男人。”

而这样的感情对胡也频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呵,我的隐痛,如深谷之黑暗,永不见光明来抚摩;倘若我公布了这衷情,当使那灿烂之朝霞,变成初死之少女的乳白之颜色,为悲悼我的命运之表征……”他的沉痛的呻吟似乎唤醒了难以自拔的丁玲,他们于1928年2月离开了北京。

与冯雪峰的相遇犹如昙花一现,终究没有结果。胡也频1931年被杀害之后,丁玲与冯达有过一段感情。丁玲后来对自己的感情做出过这样的评价,纪念最切莫如胡也频,怀念至真莫如冯雪峰,后悔至今莫如冯达。

丁玲的人生几经辗转正如她的爱情之花几经风雨之后最终与陈明结为伉俪。

总布胡同:古迹虽陈犹在目

张凤珠在《记丁玲》一文中说:“我曾多次随同她去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文协(作家协会前身)机关。这是一所中西合璧的建筑,有坚实的红漆大门,大院分三进,有宽敞的木质雕花回廊。前院是两层楼,楼上有作家卧房和小会议室,装饰考究,人字形地板,光亮照人;楼下各房间及两边厢房,便是文协各部门的办公室。”

其实,这就是一个大宅院,当时中国文联和中国文协都在这里办公,还有一些作家和领导也住在这里,这其中就包括丁玲和对面住着的沙可夫夫妇。如今的总布胡同平整宽阔,原来的东总布胡同2 2 号,现在依然保持着旧貌,整座建筑朱漆金粉,古香古色。

多福巷:春风相遇不知年

1951—1958 年,丁玲与丈夫陈明一直住在多福巷。多福巷在王府井大街的东侧,东四西大街南侧,华侨大厦的后面,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如今的多福巷已被现代林立的高楼大厦所淹没,好像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和光芒。

1952年,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政府授予的斯大林文艺奖,她成为了国际知名作家。然而,好景不长,1958年春节刚过,陈明被下放到黑龙江密山农场劳动改造,出发前,丁玲与陈明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之后,丁玲也被下放到东北与陈明一起劳动改造。面对苦难和艰辛,丁玲没有退缩,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人要在寂寞中、孤独中、耻辱中熬炼,熬炼出一副钢铁的意志,和一颗对自己也要残酷无情的铁石心肠才行啊!”

多福巷,给丁玲带来了无尚的荣誉,也使她的人生跌入了谷底般备受煎熬。也许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吧。

我不敢揣测当年丁玲和陈明是否经常到法华寺去,那时的王府井自然没有现在的热闹繁华,但在多福巷居住的日子,丁玲一定是很开心和幸福的吧。

什刹海:峰回路转大翔凤

在丁玲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与丈夫便决定在北京买一处房产供陈明的父母居住。最终他们选中了什刹海附近的大翔凤胡同里的一处宅院,从古老的银锭桥沿着灯红酒绿的后海南沿一路走去,就能看到一个窄窄的胡同—— 大翔凤胡同。

据说,它本来叫“大墙缝胡同”,因为这条胡同以前是王府间的空隙和过道,后来逐渐有了人家,便形成了胡同。还有人考证说这里是《红楼梦》宁、荣两个府第的原型,就是胡同周围的恭王府和罗王府,所以就有人说曹雪芹住过大翔凤胡同6号院,而其斜对面就是丁玲和陈明购买的大翔凤胡同3号院。

如今,作为其他单位办公地点的大翔凤胡同3号院,布局依然十分整齐,南北各有两排平房,正对着院门的是一座两层小楼,整座小院干净清爽,青灰色的砖墙、砖地,朱漆的房檐、木窗。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现代女作家、散文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代表作品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银锭观山 摄于2013年3月27日

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它是著名的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仍以银锭为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失落的王朝:神秘消失古国的文明

作者:蔡冬萍

本书讲到的几个王朝,有的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有的则活跃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对汉文明影响甚巨。   楼兰、大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