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每个人的西山梦

时间:2015-10-20 10:58来源:《北京旅游》杂志供稿 作者:舒文 点击:
清朝初立时,满族统治者对故宫这种中规中矩的建筑很不适应。在他们看来,故宫虽然雄伟壮丽,但却被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封闭的空间,和他们在东北辽阔山林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尤其到了夏季,炎热的天气让人难以忍受。西山相比北京城,水源丰富,植被茂盛,海拔高

西山雪易积,北风吹更多。欲寻高士去,层冰郁嵯峨。琉璃一万片,映彻桑干河。耳目故以清,苦寒其如何?

——纳兰性德《早春雪后同姜西溟作》

阅读中国的历史,无法略过北京这座城市,阅读北京的历史时,我们发现北京史也是一部西山史。

望着西山那些数不清的,雄伟秀丽的行宫,人们或许会说西山属于历史中的帝王。西山的历史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半部中国的皇家园林史。西山秀丽的风景自古以来就深受历代帝王的喜爱,几乎每代帝王都在此修建行宫。

对文人来说,或许他们没有能力在西山修建自己的房屋,但西山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身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官员众多。科举制度让很多书生文人成为官员,紧邻京城的西山山色秀丽,自然成为他们的精神归宿。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心系黎民、远离政治、寄情山水……身居京城的他们在诗文中无数次描绘着西山,歌颂这座能够容纳他们理想与情怀的山林。在诗歌中,他们才是西山的主人。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无法进入帝王在西山修建的宫殿,也无法体会诗人们诗意的栖居。但是,西山足够广阔,它能容纳帝王庞大的行宫,能为诗人提供心灵的归宿,也能养育众多依靠它为生的百姓。西山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肥沃的土地、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让生活在此的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养育了在此生活的猎户,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农民。因为充沛的水资源,百姓还在海淀区种植了京西稻。

西山属于每个渴望拥有它的人;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它并不遥远,无论是地理中的维度,还是心灵中的距离……

华丽的行宫

数百年间,西山修建的园林行宫数不胜数,每座行宫都需要国家耗费巨大的财力支持。在游览这些园林行宫时或许有人认为,这些园林是皇帝一个人独自享乐的产物。然而,它们并不仅仅是皇帝的后花园,还有着更多实际的用途。

修建园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朝廷为了笼络蒙古、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上层。历史上,少数民族首领需要定期派使者进京面见皇上,这就需要为使者们提供一个既适合居住,又适合谈事情的地方。在西山园林建设全盛期的康雍乾时期,西山行宫承载着艰巨的国家使命,是民族文化交融、维护国家主权的场所。除了对内的使命外,西山园林还是接待外国使者的场所,葡萄牙使臣、英国使臣等来觐见皇帝都在这里。

最先在西山修建皇家园林的是金朝,当时最有名的建筑是金章宗建立的“八大水院”,沿着驻跸山、金山、阳台山一字排开,由北向南依次为:圣水院、香水院、金水院、清水院、潭水院、泉水院、双水院、灵水院。清朝时,西山诞生了最具中国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在不同时期修建,跨越数百年。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这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和静明园,再加上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西山每座园林都包含一段历史,蕴含一段故事。

清朝初立时,满族统治者对故宫这种中规中矩的建筑很不适应。在他们看来,故宫虽然雄伟壮丽,但却被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封闭的空间,和他们在东北辽阔山林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尤其到了夏季,炎热的天气让人难以忍受。西山相比北京城,水源丰富,植被茂盛,海拔高,气温低等因素成为皇帝们修建行宫的理想场所。于是,从皇帝到大臣都希望在西山修建行宫,顺治选在玉泉山修建园林,是三山五园的开始。

康熙继位后在香山寺及附近建成“香山行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在玉泉山建行宫,初名澄心园,后更名静明园。由于玉泉山山地较多,平原面积不是很大,园林可扩充的面积较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在明朝清华园的旧址上仿江南山水修建了新的大型园林——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畅春园修建完成后,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时间居住在这里。皇帝出宫,皇族自然也要跟着一起走,畅春园周边又建起了一座座小园林,分赐各皇子。同时,畅春园和故宫一样,也成了大清皇帝发号施令的地方。康熙年间,很多国家大事都发生在畅春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本人也在畅春园去世。

雍正时期,新的皇帝没有继续居住在畅春园中,也没有扩建,畅春园改为皇太后居所。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将当时圆明园这个原本属于皇子的园林扩建为皇家园林,由此宫廷文化的中心移到了圆明园。圆明园内80%的营建都是在雍正时期建成的。

乾隆时期,朝廷对三山五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与整合。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扩建“香山行宫”,改名为“静宜园”。

当时,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但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是一片空旷地带,于是乾隆帝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将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从而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此后,乾隆帝在圆明园的基础上又修建了长春园与绮春园。乾隆后期,即圆明园最鼎盛时期,又新增了熙春园和春熙院,由此形成了5座相互毗邻的皇家御园,时称“圆明五园”。

嘉庆时期,由于财政紧张,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嘉庆没有对圆明园做很大的整修,只选择乾隆时期的一个小园子——绮春园进行扩建。绮春园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达到全盛,成为嘉庆的主要居所。

道光时期,随着清朝的没落,朝廷没有经费去修缮园林。太妃太后都搬到了绮春园,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皇帝在绮春园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和拓建,使绮春园成为皇家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今天大多数人所说的“ 火烧圆明园”的范围是不正确的,1860年“火烧圆明园”只是人们习惯了的一个提法。据北京史地民俗协会专家刘阳研究认为,当时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西山的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圆明园烧了将近三分之二,畅春园烧了一半,绮春园烧了三分之一,清漪园几乎烧了一半,玉泉山和香山烧了三分之一……1873年,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想重修,但三山五园规模宏大,政府无力修复,只能简单清理遗址。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利用海军军费在清漪园的基础上修缮颐和园。

随着清朝的灭亡,当时没有人再去修缮西山园林了。

诗意的栖居

西山不但是龙脉,也是北京的文化脉络。作为农业国家,中国人在居住方面向来注重有山有水,中国的文人更是喜爱山水。对于居住在北京城的文人来说,西山无疑是他们向往的地方。

有的文人寄情于西山的秀美风光中,有的文人干脆隐居于此。清代最著名的文人之一纳兰性德就隐居于西山。纳兰性德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的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作为诗文创作的奇才,纳兰性德在内心深处厌倦了官场生活的善变和凡世的喧嚣,无心功名利禄,向往平淡的生活。他在西山玉泉山附近修建了一座渌水亭,在此以水为友,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不亦乐乎。纳兰性德的作品大都是他游历北京西山一带时创作的。

若干年后,也是在西山脚下,破落贵族子弟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曹雪芹和纳兰性德都是“康乾盛世”中人,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许多共同之处。纳兰性德堪称那个时代悲观主义者的先驱,而曹雪芹则继承了这一遗产,并使之发挥到极致。纳兰性德寄情于西山的水中创作《饮水词》,曹雪芹则将自己一生的情怀寄托在西山的山石之中,创作《石头记》。曹雪芹在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后深感世态炎凉,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宁愿守在孤寂的西山中,不愿再走出西山一步。

西山之美不仅仅属于中国文人,它还属于世界上每一个内心敏感的人。著名的法国诗人、外交官、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就有着浓郁的西山情结。他的名诗《远征》就是在西山一个破落的道观中写就的。

圣·琼·佩斯在他的日记和文章里,多次提到西山那座已经破落没有香火的道观,那是他伟大作品《远征》的诞生之地。1917年8月2日,诗人写信给母亲,信中提及:“我从一个小庙宇里给您写信,它位于北京西北部的一个山冈上……在我的脚下,距离一条因流沙淤塞的河道不远处,一个村落正在消亡……它建在一座小山丘上,从这个小山丘可以俯瞰那通往西北边陲的丝绸之路。”同年9月22日,圣·琼·佩斯在写给法国医生贝熙业的信中,差不多重复了上面的描述:“在我的脚下,代替整个人类的,是一个低矮的山谷,一条被流沙淤塞的河道。穿过层峦叠嶂,是那些指向西方的蒙古和新疆的辽阔的土地……”

西山蕴含着一种神秘主义色彩,一种孤独的力量。那连绵的山脉,那汹涌的河水,铺就了一条通往心灵世界的道路。西山的魅力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无法抗拒。它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心灵世界中相互理解,相互解读,诗意地栖居。

永远的宝库

无论是帝王,还是文人,他们都在漫长的历史中为西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但他们只是西山的“外来人员”。虽然他们在西山中修建行宫,在歌词诗赋中赞美西山,但他们依然离西山很远。西山属于世代居住于此的百姓。在千百年的历史中,西山用它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西山的老百姓,也照亮了西山百姓的精神世界。

北京从元代开始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庞大的消费人口,需要大量的燃料与粮食来支撑。那么,从哪里获得足够的燃料与粮食来维持北京这座庞大城市的发展呢?答案依然是西山。西山是北京燃料的主要来源,那些连绵的山脉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据考古资料显示,北京的煤炭早在辽代就已开采。由于京城煤炭市场的需要,西山地区在明代时已成为著名的煤炭产地。

明代北京居民使用的燃料,经历了由柴薪到煤炭的转变过程。面对巨大的需求量,西山诞生了三种形式的煤矿,即官窑、军窑和民窑。当时的煤矿开采没有什么技术要求,没有人工的通风设备,只能依靠自然的通风条件,煤窑每年大约都在夏历八月初一前后开工,到次年五月初一前后歇工,基本不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居住在西山大量百姓将煤窑作为补充经济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西山百姓所生产的燃料除满足自己使用的需求,还拿来售卖,他们就是北京城居民所需燃料的生产者。

西山丰富的水资源也为西山农业带来了好收成。水稻是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但过去北京曾拥有全国最好的稻米之一——京西稻。据记载,京西稻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携回紫金箍水稻良种,在西山试种,所产稻米供宫廷食用,又称为“贡米”,也就是《红楼梦》里的“御田胭脂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阅读中国

作者:王鹏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才辈出。这一时代,实肇始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此后各路军阀势力划州割郡,拥兵自重。曹操挟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