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它是一座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山,与中国的心脏相依相伴;它是一座遥远的山,远离凡世,需要人们用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就是西山。这大自然的杰作,北京建城的基础,它养育着北京城,荡漾着北京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情怀。历史上,它是帝王的花园,是文人诗意的栖居地,是百姓的宝库。如今,丰富多彩的西山,展现着历久弥新的大地风景。走进它,你会在古钟的咚咚声中,山泉的哗哗声中,微风吹过黄叶的呼呼声中,聆听到一首首动人的西山赞歌。 西山是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西山晴雪泛指西山的雪景,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乾隆题写的“西山晴雪”碑立于香山山腰。西山雪景很美,银装素裹、绵延无际。几十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北京下雪次数减少,雪量也小。2009年11月1日,北京40年来冬季最早的一场大雪突如其来,一扫“西山晴雪”不见雪的尴尬。雪后初晴,在湖畔凝望,湖光山色,似玉镜收天;凭高临远,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朝辉,倍极壮丽。 “西山”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名字,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座西山,单是见诸典籍、志书的著名“西山”就不下几十座。似乎一座城市的西面有山,多数都会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西山”。作为中国的首都,古城北京也有一座西山,但它对于北京人来说绝不止是西面的山而已。 北京人对西山有种特殊的情结。对老北京人来说,西山为父,永定河为母,西山与北京是浑然一体的。西山为北京挡住了西北方向吹来的风沙,又将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带给了北京,滋润哺育着广阔的北京平原。没有西山,也就没有北京的辉煌。 西山自古以来就是北京人的向往之地,数百年间北京人就有着“东富西贵”的概念。即使在今天,在北京无限扩张的情形中,西山的房价依然很现实地证明着这个概念。 想要了解北京人根深蒂固的西山情结,需要理解西山在北京人历史及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西山秀美的风景吸引着帝王,也吸引着百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帝王们在西山修建了数量庞大的寺庙,祈求长生不老、国泰民安,而百姓们则前往西山寺院祈求多子多福。北京人在数百年中将对生活的渴望寄托在西山的众多寺庙中。经过时光的洗礼,这些寺庙直至今天依然是北京人心中的胜地。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之都,北京人敬仰文人,而北京的文人眷恋着西山。几百年来,历史的沉淀、人文的熏陶给西山这块风水宝地平添了很多魅力,与城内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究竟有多少文化名人得到过西山的身心庇护,实在是难以统计。从元代的熊梦祥到明代的孙承泽,再到清代的曹雪芹、纳兰性德,这些大名鼎鼎的文人都曾居住于此。直至近现代的陈寅恪、丁玲、老舍、郁达夫等名家也都有着刻骨的西山情结。或许,只需要徐志摩的一句:“北京的灵性,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就足以诠释出人们对西山的喜爱了。 西山真正从一个地理概念升华为一种情结,还有个重要的原因——这里是北京人的安祥之地。西山是一块宝地,名人墓尤为集中。上到明景泰陵,下到普通百姓,都安葬在这里。既有那些数不清的皇帝、王爷、王妃,也有众多平头百姓。每一座墓地都是一段北京史,讲述着北京往事。每年的清明节,北京人都要前往西山祭拜离去的亲人,也有很多人去祭拜那些未曾谋面的名人墓园。 西山,牵动着北京人最敏感、最浪漫的情怀。让我们走进西山,解读这座城市最细微的情感,触碰大大咧咧北京人的内心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