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老北京人并不陌生,在老舍的话剧中,在影视作品中,在奥运会的宣传片中……他们或拿着鸟笼遛鸟、或在河边唱着京剧、或把玩着文玩核桃,总之老北京人看起来那么普通,丝毫没有想象中皇城根居民的“霸气”。老北京人给外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草根,仿佛普通就是他们的特色。然而,在老北京人普通的外表下,在他们看似有些粗糙的生活中,是八百年皇城的荣辱不惊,是深入骨髓的讲究。 爱讲礼数的老北京人北京城很大,北京人口两千多万,但要分辨真正的老北京人也很简单。真正的老北京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毕竟这里是北京,是六朝古都。礼仪是文明的具象化体现之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自然礼仪文化丰富,有着礼仪之邦之称。再者,按照中国“天下性”国家的理论,中心意味着文明,离中心越近的地方文明程度越高,而北京则是中国的中心,也是中国的首善之都。 自古以来,北京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既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也享受着礼仪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礼仪是老北京人最重要的财富,老北京人的礼数与贫富无关,即便家里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也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钱没了可以再挣,礼数要丢了,那就挣不回来了。 北京礼仪文化有两种,一是宫廷礼仪文化,二是民间礼仪文化,二者大相径庭。北京老百姓自然是民间礼仪文化的载体,虽然身在皇城,但老北京人的礼数既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民间,是百姓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传承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也正是如此,即使没有了皇帝,老北京的礼数依然是老北京人需要遵守的规矩,直到今天。 老北京的礼数在几百年间变化不大,所以在今天外人看来,老北京人之间的礼数简直就像一场情景剧。比如四合院中两个同辈的老李和小王在中午遇到,年龄小的小王会先打招呼说:“大哥做着哪?”,年纪大的老李答:“可不,刚做。炒个豆角,熘馒头熬点儿粥。”小王:“您忙着,我也做去。”老李:“要不您这儿对付点,咱哥俩喝俩盅”。小王:“不用了,我这儿有剩的,一热就得,省事。哪什么,大哥您先忙着,回头咱哥俩再聊!”老李:“好您呐,好您呐!” 这种北京模式的问好每天都在发生。 老北京礼数文化丰富,饮食、交友、结婚等等环节都有着数不清的礼数。这些礼数是老北京人独有的,但对于来到北京的外地人,也会被卷入其中。 来到北京,你就不是你了,而升级成了您。无论是就餐、住宿,还是旅游等等,只要能接触到北京人,你就是您了。北京人称呼他人都以“您”尊称,这是北京人的习惯。其实要深究,北京人的“您”并不符合老北京传下来的规矩。最初“您”是对长辈,对上了年纪人的尊称,对平辈、小辈自然不应该称呼您。 但是,在老北京传统生活中,对长辈的不敬那可是“大罪”。一个北京小孩,考试成绩差了,最多被父母训上几句而已,但若与长辈打招呼时忘了称您,那回家二话不说就是一顿胖揍。所以,久而久之,为了保险起见,北京人从小就对几乎所有人尊称为您。 保守与叛逆的老北京服饰北京或许是当代中国服饰文化最奇特的一座城市。当大多数人希望通过穿着表达自己的社会阶级、品味、生活态度时,老北京人的穿着则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但其中的讲究却是外人不能理解的。 著名作家邓友梅先生在他的《胡侃北京的土著艺术》一文中有个小小的记述,“刚进北京不久,我得了几元稿费,买了件纺绸衬衫,平日舍不得穿。正好在伏天时,有位老北京朋友过生日,我正儿八经把衬衫熨平了穿去贺寿……”。结果可想而知,老先生成为了北京朋友的笑料。老北京人爱拿一切看似正儿八经的东西开玩笑。他们绝不会笑话因为经济拮据的穿着,他们嘲笑的是想通过正儿八经的服饰来表达自己有钱有品位的人。老北京人就是这样的性格,在中国最讲究规矩的地方最不遵守“规矩”。 在清朝,庞大的官僚体系的官服都有着严格限制。如文官补服前后绣的图案,由一品至九品,依次为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鹌鹑、练雀;武官的一至九品则为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海马( 六品和七品都用彪)。要是哪个九品芝麻官觉得白鹤好看,让媳妇给自己的朝服上也绣一只穿了出去,说不定要掉脑袋。虽然老百姓的穿着要求不像官员那么严,但也没有哪个老百姓敢没事穿件黄色衣服逛天桥。在中国最庞大“制服组”的带领下,北京老百姓的服饰也开始变得规矩而单调。但是,这种单调却是讲究的单调,如同乔布斯所说,越是简单的事物,越难以创造。虽然老北京人服饰的外表简单低调,但每件服饰都有着细节的讲究。对于北京老百姓来说,最好的穿着就是四大件。旧北京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注:钱庄银票)”的顺口溜。简简单单的布鞋、马褂、帽子经过艺人的精心制作,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独特的讲究,因此价格也不便宜。 如果说中国大多数城市的传统服饰已沉淀在历史之中,那么老北京服饰在今天依然如故。服饰不仅仅是人们用来保暖或遮挡身体的物件,还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对自我的一种认可。现在很多老北京服饰,如马褂、帽子等等基本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穿戴,但老北京布鞋依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这与经济收入毫无关系,而是老北京人的一种态度。 在北京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辆豪车停在红地毯前,车门打开,一双穿着北京布鞋的脚落在红地毯上。如果在中国其他城市,这是一个嘲笑暴发户的笑话,但在最具有幽默感的北京,这不是笑话。如果说老百姓穿布鞋是一种对传统的保留,那么北京那些“大腕”穿布鞋则是一种张扬。在北京就有那么一群人,身价随便百万、千万,甚至上亿,但他们与中国其他富豪不同,他们既不用国际大牌服饰来标榜自己的身价,也不以草根为耻。他们对法国大餐、XO 全懂,却不讳言爱喝豆汁儿;他们的北京土话毫不掩饰,英语法语也纯熟;他们在欧洲的城堡住过,却说不如北京四合院;他们没事时参加一场行业级别很高的研讨会,明明是行业的大腕人物,却话不多,经常来句“我不太懂” 的谦虚……他们二郎腿一翘,赫然一双小圆口布鞋。 在中国,或许再没有城市像北京一样极端的保守与极端的叛逆,而保守与叛逆在这座城市成为了同一种精神。所以,当人们在西单,这个中国最时尚先锋的商业区中,看到年轻的北京人穿着老北京服饰,也就不足为怪了。 天棚鱼缸石榴树的意境北京四合院中的“天棚鱼缸石榴树”是典型的老北京民居中的典型风景。当然,这里所谓的“典型”指的是当时的中产阶层,既非巨富也不包括赤贫,只是老北京人最平常的居住环境。虽然四合院不是北京独有,但北京的四合院却是最有韵味的。四合院不仅仅是老北京人的居所,还蕴含着北京人对生活的理解,对审美的表达。随着四合院的逐渐减少,天棚鱼缸石榴树成为了人们对四合院生活最清晰的记忆。 对于一辈子生活在胡同的张大爷来说,每年夏天搭天棚是必需的事。搭天棚是老北京的传统风俗,每年盛夏时节,北京人的天棚从紫禁城搭到胡同口。在没有空调的时代,这是最简单有效的避暑方式。虽然张大爷家早已有了空调,但老人就爱天棚。以前搭天棚由专业的工匠搭建,北京人俗称“猴爬杆的”,一般一天之内就可以搭建出一座天棚。 但是,现在北京已经没有了专业搭天棚的匠人,每年的天棚都是由张大爷的两个儿子搭建,总让张大爷训斥天棚搭得不好。 天棚搭好后,每天下午张大爷都会泡上一壶茉莉花茶,听着收音机里的京剧,看看TIPS南官房胡同39号:这里是北京四合院的“典型代表”。传统的朱漆大门,房檐雕梁画栋。屋门口台阶上设有藤制桌椅与象棋,北房廊下垂吊的鸟笼里还有欢鸣的小鸟,在天棚下石桌旁留个影,感受老北京人的传统生活。 地址:西城区什刹海南官房胡同39号古巷廿号:这是一个北京味十足的四合院客栈,据说是按照准四星标准建的。住在这里,仿佛就是住在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民间四合院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老北京文化。 地址:东城区南锣鼓巷20号都江源:这里是一个老北京四合院建制的私房菜馆,名气很大,该店的牌匾是金庸老先生亲手题写的。主打改良川菜,实行配菜制度。 地址:东城区宽街南锣鼓巷板厂胡同14号TOPICS 专题报纸,下下棋……望着太阳慢慢西去。儿子们下班后,也会在天棚下陪张大爷喝上那么几小杯二锅头。虽然天棚是张大爷家搭的,但对胡同里的孩子们来说,张大爷的天棚是他们的游乐场。孩子们在张大爷家的天棚下跳皮筋、翻花绳、跳房子,玩得不亦乐乎。 天棚是一次性临时设施,夏天过后就要拆了,来年再搭建。还好,张大爷的大鱼缸不是一次性设施,否则张大爷的儿子就惨了。 张大爷的鱼缸可不是现在那种水族箱,而真的是一口高一米多的大缸,而且还不止一口,以备倒缸或金鱼打鱼子用。旧时,张大爷家的这种北京传统鱼缸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而是富裕人家才有的。张大爷富裕的祖上没有为张大爷留下金山银山的家产,却将家族的爱好遗传给了张大爷。张大爷每天清晨起床必先去看看自己的金鱼,之后再开始一天的生活。老北京养鱼历史悠久,人们相信金鱼能为主人带来好的运势。在旧时的北京城,常见的小贩除了贩卖各种生活用品之外,还有卖金鱼的。他们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哎!大小金鱼呦……”吆喝声声,传遍了四合院的内外。如今,小贩的吆喝声早已消失,张大爷也只能去花鸟鱼虫市场买金鱼了。 除了鱼缸,院中的石榴树也是张大爷的心爱之物。在老北京人的观念中,石榴树是一种吉祥树,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其石榴的多子象征着多子多福。张大爷的石榴树长得并不好,他试过很多办法想让石榴树长势旺盛,但都无效。旧时北京的四合院家庭户户都有石榴树,而且都长势良好。因为那时有专业的“花把势”,谁家的石榴树长得不好,请“花把势”来摆弄摆弄就好了。虽然石榴树长势不好,但想一想自家家庭和睦,子女也都算尽孝,张大爷慢慢也不去想它了。张大爷的儿子们都早已搬到了高层楼房中,但也像张大爷一样在家中种着石榴树,只是换成了盆栽。每年儿子们会在石榴果实刚成型的时候,用剪纸剪成“福禄寿喜”字样贴在刚成形的果实上,待石榴成熟变红时,揭去纸样,福禄寿喜便被拓在上面,再将其献给张大爷,一家人其乐融融。 张大爷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并不那么完美,儿子为他搭建的天棚有些简陋,他的大鱼缸已有了小裂痕,他的石榴树长势也不好……但是,张大爷对自己的老北京传统生活非常满意,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着老北京人最惬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