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动感北京 以运动之名点燃城市激情

时间:2014-08-26 11:35来源:《北京旅游》杂志供稿 作者:韩磊等 点击:
北京,因运动释放公共能量 策划、执行 / 韩磊 文 / 王丹枫 韩磊 曹金良 天涯 图片提供 / 东方IC 等从先农坛到工体,再到鸟巢,北京乃至全中国的体育场馆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些场馆不仅是各项体育赛事举办的场地,更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成为了那一段段

北京,因运动释放公共能量

策划、执行 / 韩磊 文 / 王丹枫 韩磊 曹金良 天涯 图片提供 / 东方IC 等从先农坛到工体,再到鸟巢,北京乃至全中国的体育场馆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些场馆不仅是各项体育赛事举办的场地,更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成为了那一段段特定时间内最为引人的存在。今天,我们寄望于引发北京的运动热潮,让无数人来一次为北京体育竞技而来的旅游,用热情点燃这座城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对一座城市感到陌生,那就到集市上去了解它。”他其实强调的是,了解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感官体验。

捕捉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不是看它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不是迷恋它有炫酷的时尚风潮,而是要深入寻常巷陌,体验民间的城市生活。来到古都北京,我时常穿行于护城河畔、北海两岸以及被浓荫遮蔽的亮马河沿线,发现这座城市的市民很爱运动,跑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踩单车、摇呼啦圈……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让这座城市随着吐纳呼吸而蓬勃涌动。笑容会感染人,运动亦会感染人,你会随着他们的一颦一笑也跟着动起来。这是一座因体育运动愈发活力满满的现代化都市。这座城市通过体育而得到的进步——不仅仅让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身体更加健康,它也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乃至这座城市的生活品质。

北京,因体育更年轻,因体育更文明,因体育更耀眼。

体育基因根植民间由来已久自两宋时期,城市打破坊市制后,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严格,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开始觉醒,具有群体特征的市民阶层正式形成。生活在北京的市民爱好“动”,这种“动”的调性是有基因的,就像湖南人爱嚼槟榔,成都人爱晒太阳搓麻,北京市民爱运动由来已久,早晚不妨去社区健身场地,或者公园、河滨两岸走走瞧瞧,到处是运动健身的人们,即使不是老北京,只要在这座城市工作与生活,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

一点不唬人,体育基因根植北京的大街小巷确是有迹可循的。旧时老北京,皇家喜欢搞两种体育盛会,一是秋獮,一是冰嬉大会,后者颇似冬奥会,还设有速滑、冰球、冰上杂技、冰上射箭等项目,也争名次,但是按一等奖二等奖颁赏。上世纪初叶,现代体育才正式传入北京。作为现代体育载体的体育场馆,伴着现代体育的传入也于此时在北京兴起。

北京体育设施的历史要从教育和基督教说起。清政府于1901 年废除科举制度,1904 年又颁布《奏章学堂章程》,明文规定各级学堂要增设体育一科,自此推动了现代体育在北京的星星之火。在为数不多的体育设施中,有三个标志性场馆是载入史册的。

坐落在东单北大街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馆,是1914 年北京建成最早的室内体育建筑。这座建筑虽处繁华闹市,仍被完好保护下来,其规模虽然不大,但在当时可是开时代之先的产物,名声和影响都很大。

清华大学体育馆位于清华园西部偏北处,分前馆和后馆两部分,前馆于1916 年至1919 年建成;后馆于1932 年建成,建筑风格与前馆浑然一体。

这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也是仅有的,曾令清华学子长期引以为傲。从这里走出去的体育英才如马约翰、曹霖生及李剑秋等数不胜数。

先农坛体育场是北京市历史上第一座最大的公共体育场。1938 年建成。1949 年10 月22 日新中国第一个大型运动会——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就在先农坛体育场召开。之后的几十年间,许多重大的全国和国际足球、田径赛事在先农坛举办,一批世界级选手先后夺得过40 多个世界冠军,先农坛真正成为冠军的摇篮。

无论是先前,还是现在,北京一直是一个诞生体育偶像的城市,张怡宁、腾海滨、冯坤、王旭、罗微、杨凌、郎平、杨晓君、王涛……北京籍奥运冠军在体坛一直是星光灿烂。一座城市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催生出了一大批奥运冠军以及像鸟巢、水立方等新兴的体育建筑。身居城市中的爱运动健身的人,是魅力之都跳跃的美妙音符,因活力四射的感染联动,整座城市欣欣向荣,青春又动感。在这里,体育的意义已不仅仅止于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运动、文化、环境”——才是这座“体育之城”展现出的城市风貌。

运动成为市民生活必需品没有体育的城市,是一座没有活力的城市。而有了良好的体育设施,却未能让市民“动起来”,未能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亦是一种罪过。

记不起谁说的,“体育场就像一个盆子,里面有几万个座位,中间有一块草坪。一座体育场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和脸面。”在北京,锻炼体能、展示健与美的全民健身行动一直是个进行时。参加体育锻炼、关心体育运动、谈论体育话题,普及得像一个人每天要呼吸、喝水、吃饭、睡觉、晒太阳一样,可以说体育已成为北京市民的生活必需品。

我曾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周边和麦子店街区生活过一段时日。那一带的运动气息尤为浓烈,曾经不爱健身的我,耳濡目染之下,也开始了晨练,下班之余也会习惯性地走出户外活动活动筋骨。早起,慢跑,有时也会踩踩单车,三四十分钟下来,全身上下渗出毛毛雨的汗珠,回家冲个热水澡后上班,那种感觉倍儿舒服,一天的精气神儿都不会差。下班后,时间充裕适合做器械运动,也是培养耐力的好时机,一个小时的强力健身,挥汗如雨,既强了体魄,也炼了精神,特别是在快要支撑不住跑不动,抑或很难再坚持一刻钟之际,看看周围健身的其他人,心里默念“我能行”“再坚持一会儿”……一次次战胜自己,体育运动激发的内在战斗力与激情总是无可估量。

喜欢运动健身的人, 自然不会错过体育赛事。NBA 常规赛季, 每周六上午雷打不动锁定CCTV- 5,季后赛也是见缝插针不容错过,瞅着球员的一举一动,整颗心尾随着掀起一阵又一阵波澜,为好球击节,为失球唏嘘,为偶像狂欢落泪,“内外”

联动,仿若自己就在赛场厮杀。也屡有亲临足球赛场的时候,在看台上跟着自己支持的队伍惊心动魄,跟随球迷们助威呐喊,嗓子都快撕破冒火,很难想象,那时的自己会那么疯狂那么激动,这都是体育惹的祸。

世界杯赛事更是红火。寂静的夏夜,酒吧、咖啡厅或者西餐厅,电视机旁总是人满为患。万木无声待雨来。哨声一响,扣动心弦的大战打响。运动着的只有足球,只有场上的球员,绿茵上守候、撕咬、流汗、狂奔、拥抱还有哭泣,左右着电视屏幕下一个个虔诚的球迷,我们的内心里一次又一次做着“压抑——爆发——压抑——爆发”的循环运动。在如此纷乱和激情的熏染下,无论我们出于怎样的心态,无论置于怎样的环境,足球便是我们内心生活波澜起伏的真实写照。在赛场上,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们撕下一切的假面具,只显露最原初的自我。人们放纵地表达着自己,为成功而欢呼,为失败而落泪,而这一切都是那么纯洁与美好。体育成了全人类的一种仪式、一种象征。体育集中体现了人类最美好的渴望与狂欢。世界杯就是一个球迷在四年之中的一场风花雪月,也是生命过程中激情与理想、感情和理性的心性交融。2014 年6 月巴西世界杯又会有多少球迷为它心潮澎湃?

体育无国界。它是一种国际语言,甚至无需翻译和解释,即可自由交流。友谊与团结、竞争与公平、关爱与尊重、成功与失败……关于体育,其内里包涵了太多太多内容值得我们去解读与揣摩。跳出体育运动本身,其延伸出的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乃至体育文明无不照亮着我们脚下的路途。

在古都北京,在体育运动风行的现代化的北京,体育精神从来不是孤立的精神,它早已步入开阔的公共领地,释放出了无与伦比的公共能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马丁·伊登: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作者:杰克:伦敦

《马丁•伊登》是美国文坛上杰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 杰克•伦敦是20世纪美国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