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白先生已经仙逝十年,幸运的是,先生儿孙满堂,免了其画作忍受辗转零落之苦。刘维时老师乃先生十子。得老师首肯,在京东刘知白艺术馆,我们有幸一览先生真迹。人如其画,画如其人,虽无缘与先生谋面,但先生一生的心境辗转,从画中黔山瑞雪、梅壑飞瀑、风韵残荷、幽幽山水里……扑面而来。先生的作品,有如渺渺仙境,更多的是温情脉脉的梦里家山,没有咄咄逼人的悍霸之气,没有弊委难伸的屈迫之气,没有忙忙碌碌的红尘之气,无论小幅还是巨制,皆显现出无尽的圆融与清朗,细细品赏,让人观之荡气回肠。 寂寂空山一布衣先生修养极好,这点从刘维时老师的身上便可窥见一斑。老师温润尔雅,热情好客,言谈举止从容淡定,大家之风尽显无疑。 馆中观览,俨然是一个小型的“刘知白画展”,在这里,从抗战期间到21 世纪,从色彩亮丽的小幅到泼墨巨制,先生每个阶段的创作佳品都一览无余。我们的到来仿佛为老师打开了一扇记忆之门,他循序渐进地为我们一一讲述每幅作品的背景和故事。看着眼前“画风潇洒、笔势无定”的作品,先生的神情与风貌,风骨与气节,似乎都近在眼前。 说起先生的经历,老师感慨颇多。先生一生痴迷书画,作为长子,违背父亲的意愿,放弃掌管经营家中的资产之责任,誓行艺术之路。见其心意已决,祖父便命其拜乡贤为师,学问经史诗赋,又习汉隶、北碑,兼学颜、柳、欧、赵及“宋四家”法书,1935 年,先生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国画系,后住进苏州怡园顾氏的“春萌书屋”潜心临摹“过云楼” 藏历代名家剧迹,随师顾彦平学习吴门画法。 抗战始至1966 年,先生的生活始终处于四处奔波的状态,温饱不足,艰辛有余,然而这却更加垂成了先生坚毅不屈的品格,期间他作画约两万余件,并总结出“学时有他无我,画(化)时有我无他”的治学思想。在展厅的左墙上,我们见到了此时期最为著名的“金鱼图”,画中金鱼,淡逸灵动, 文雅清逸,难怪冯其庸先生评价说:“刘老的金鱼,用笔极简又极准确,不仅造型美,而且能独得其神韵,我虽只看到他三幅墨迹,但其高妙的笔墨造诣已可知其深得‘鱼之乐’了。” 暗香醉墨痕“独看梅花瘦,玉骨纯洁色”,先生爱梅,我最爱先生“梅之作”,竟与刘维时老师相同。 先生的梅作都被老师挂置在最显眼的位置。 在我看来,先生爱梅,就像陶潜爱菊,爱其形,更衷其神。先生之梅,与古贤的“清寒”之形颇为不同,灵秀润泽,清秀却不苦寒,生于风雪,有草屋、暖灯为伴,粉色映白,一派冬意融融。 先生梅作的高产期为1970 年代,彼时,先生和体弱多病的老伴以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被下放到贵州省龙里县洗马河区乡下,租住在农民家中。这对先生来说,无疑是厄运当头,可是远离了荒诞的城市生活,置身自然淳朴的山林,先生很快从洗马的山石林泉中找到了心灵上的无限慰藉。山居两年,无论风雨晴雪,他几乎每天早出晚归,整日深入山水之间写生、采药、打柴、挖野菜,从山石树木、林泉溪流体会大自然的变幻无定。他时常在山民农舍歇脚,与他们煮茶闲谈,学习天气时令、植物花草、农事杂活的经验,并免费为山民们针灸送药。他在此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以山为友,与水为朋,观梅赏月。 此时的佳作,除了有《梅壑飞瀑》还有《千岭冬雪图》等大幅,以及《春江夜月》等小品。 这些小品,幅不盈尺,或浓泼淡扫,满纸烟云;或俨皴嫩染,风姿万种。其中作为画眼的点景人物,或秋江独钓,或月下对吟,或倚松听泉,或挹云访友,画面洋溢着温雅的人文气息和疏淡的野逸之味。 大泼墨山水“大泼墨山水法”是先生名世之创,笔调纵横奇肆,多为全景式山水图画,先前我只在照片和画集中见过《雨过山青》《幽壑泉声》《千岩万壑》等作,印象里沉郁苍厚。 踏入老师的会客厅,四周数幅八尺见方的泼墨之作瞬间映入眼帘,大气磅礴。远观沟壑纵横,林木葱茏,众峰耸峙,近察但见墨影重叠,晦明有致。水乳交融的墨韵中竟是云遮雾笼苍茫无极的壑岳泉流,被风吹送着的万里松涛,幽邃清奇、绝世美艳。 谈起先生,刘老师掩盖不住尊敬、怀念和骄傲。他说先生一生随遇而安,从不为生活中的困难与烦恼所累,心无挂碍,以拳拳之心浸于绘事,唯以水墨、丹青为伴,困难时,缺少纸张,就用各种包装纸、烟盒及一切能用的纸来写生,有时一张纸甚至正面画了再用反面;缺少画笔,就用猪毛、野竹自制画笔,折柳枝烧成炭条,从桃林采桃胶配制胶调和墨色。先生从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名利。晚年,先生的住所只有50平米,五尺见方的墙壁就是先生的画桌,有时候先生作画一站就是半天……我想,画即心境。自古以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被誉为画家之所以能得“万物之性情”的不二心法。以纯白天然之心面对自然,即老子所谓“玄鉴”,庄子所谓“坐忘”,宗炳所谓“澄怀观道”。先生襟怀坦荡,意存高古,在时代风雨的飘摇从未让先生偏离自己的人生方向,先生的生命深具“外若有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的“禅”的意味,也许正因为此,先生的作品才能“超然物外,神归画中。” 刘知白,(1915—2003),号白云,晚号如莲老人等。安徽凤阳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后拜顾彦平为师,潜心临摹顾氏“过云楼”藏画。1948年在广西全州提出 “学时有他无我,化时有我无他”的画学思想。1949年定居贵阳。其艺术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继承传统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创新,最终法古变今,创造了泼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新技法,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知白》《刘知白中国画集》《清气和诗醉墨痕》《知白守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