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书香北京 好书伴你畅游

时间:2014-10-14 17:26来源:《北京旅游》杂志供稿 作者:北京旅游 点击:
在水和时间面前,文学没有永远的经典。在人类的理想面前,文学必须有经典的存在。如果人类不遴选自己的经典,就会在时间那里失去文化特征,失去人类在时间和水面前存在的坐标。所谓经典,其实就是时间腹内的舍利,是因水的流淌而从粗粝的石块上磨损而出的、微

书名:《江河日月》

作者:冯俊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87006

定价:38.00元

辛民的车谣辛民爱玩车。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他赤着膀子,肚皮上画个红太阳,两只耳朵上挂着爆竹,驾着辕和别人一起拉大车;六十年代,他独自一人拉人力车,上山拉煤、拉沙,如走平地一般;七十年代,他骑辆自行车,三里五庄倒腾狗;八十年代,他买辆旧摩托车,呼呼这儿、呼呼那儿,弄得村里的小青年直眼热;九十年代,辛民买辆东风牌卡车,走南闯北运送货物,更是开了不少眼界。

不同历史时期,辛民的车虽然都不太好,但在当时的辛庄村,却一直领导着车的潮流。用他自己的话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标志,在辛庄就表现在我的车上。”

一天中午,辛民送货回来,把车往路边一停,走到大门口那棵老槐树下,脱下一只鞋放在地上,屁股往上一坐,掏出支烟,刚吸几口,狗旺、狗孬几个人就围了过来。

“民叔,又有啥新鲜事?”

“辛民,讲讲广州那姑娘。”

“老辛,听说济源那老愚公的案子还没审完哩,现在咋样了?”

辛民在村里是有名的故事大王,素的、荤的;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村里的、村外的,没有他不能讲的。狗旺他们一连串的问话,都同辛民前几天讲过的故事有关。辛民看着他们几个人,半天没有搭茬。狗旺赶紧给辛民点上烟,央求说:“民叔,讲讲,讲讲,讲啥都行。”

“我啥都不讲,先问你们几个问题,能答上来我再讲。”

“行行行,你问吧,俺们四个脑袋还不如你一个?!”

“那好,我问你们,啥车能吃?”

“能吃?……”狗旺真的被问住了。

“恁妈用面捏的车能吃。”老根年岁和辛民差不多,自我感觉好像比狗旺聪明。

“笨蛋,面包车能吃。我今天专给你们讲讲车,让你们开开眼界。”接着,辛民自问自答道:“啥车能喝?——菠萝奶滋。”

“啥车能飞?——蓝鸟。”

“啥车能戴?——皇冠。”

“啥车能骑?——宝马。”

“啥车能游泳?——松花江。”

“啥车最热?——火车。”

“啥车最冷?——南极。”

“啥车最脏?——尼桑。”

“啥车最长?——黄河。”

“啥车最漂亮?——标致。”

“啥车最大方?——桑塔纳(让他拿)。”

“啥车最狠毒?——考司特(烤死他)。”

“啥车不犯错误?——依法。”

“啥车没有倒挡?——前进。”

“啥车最革命?——红旗。”

“啥车最慢?——泰拖拉。”

“啥车是列宁的老乡?——莫斯科人。”

“啥车……”

辛民一口气说了三十多种车,弄得狗旺他们目瞪口呆,直夸奖说:“民叔纳鞋底不用锥——针(真)中。比那冯巩说相声还中。”

“狗旺——狗旺——”村东头传来狗旺妈的喊声,要他回家吃饭。辛民用脚一蹬狗旺的屁股,说:“快滚吧,你妈给你买面包车啦!”

人们大笑,各自散开,回家吃饭去了。

很快,辛民编的车谣传遍了整个辛庄村。

大江健三郎精选文集系列

《水死》

《空翻》(全二册)

《迟到的青年》

《大江健三郎 讲述作家自我》

《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

《个人的体验》

《小说的方法》

《新人呵,醒来吧》

我意识到这套“精选文集”所选入的自己的作品群,对于仍将继续凝视和回顾的我来说,无疑是最佳的文本,而且确实是以令人惊异的高超水准选编而出的文本。现在,我把这些作品的日文版本排列在书桌上并继续着我的思考。我抽出其中的作品开始阅读,任由时间流逝。接下去,我不可遏制地将下一本书捧入手中。——大江健三郎为父亲立传

“……自我幽禁的那段日子里,父亲”,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再次陷入不得不中止写作的困境。

虽然记不清是在哪个国家的博物馆里,但是我清楚地记得自己曾在那里看到一个以史前怪物的下颚骨化石为基础复原出的巨大骨骼模型。尽管化石只有人类的头颅那么大,可是考古学家们却在它的刺激下凭借想象创造出了如军舰般庞大的骨骼模型。仅这一座模型,就占据了博物馆的整个中庭。然而,仔细观看这个庞然大物的游客,却恐怕只有我一个。在我近乎痴迷地驻足观望的几个小时里,再没有第二个人在这里稍作哪怕片刻停留。不过,与其说我是被这个虚构的怪物骨骼模型所吸引,不如说考古学家们的精神更令我感铭。他们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经过长期艰苦的考察和物理劳动,最终得以将一块头颅大小的化石复原为庞大的骨骼模型。更重要的是,他们仿佛认定自己除此以外别无选择。而模型自身,不过是一个无聊的巨大构造而已。

在那里,我还看到了制作模型的考古学家和工作人员一起拍摄的竣工纪念照。照片上的考古学家是一个长得很像老鼠的小个子男人,他的身体略显不安地向前微倾着。围拢在他周围的负责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们,则像是一群抓捕到死刑犯的愤怒的自警团团员。也许是为了使照片的构图看起来更加具有整体性吧,摄影师特意将这座没有任何人为其竣工而感到欣喜的巨大模型放置在人们身后很远的地方,仿佛一座笼罩在薄雾下的高大建筑。看着这张照片,我漫无目的地想着:从走进研究室兴奋地看到沾满泥土的化石,到带着劳碌后的疲惫和疑惑站在这个巨大的构造前拍摄纪念照片,这个考古学家的心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与此同时,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已故父亲所做的事情与这个素不相识的考古学家的工作是多么相似。

虽然父亲的身躯并非史前怪物般庞大,但若以此进行比喻的话,那么留在我记忆中的(不断被挖掘出的)关于他的片断却也仅可算是一块下颚骨化石。尽管如此,我仍从很久书摘以前便开始尝试通过这块微小的化石复原父亲的全部骨骼。

为父亲书写传记、复原父亲的全部经历,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不过,我发现自己有时也会违背这一意志,对这块记忆的化石进行不确实的复原作业。因为,在不书写传记的那些日常生活的瞬间,再现于我想象中的父亲和照片中那个如同笼罩在薄雾中的巨大史前怪物的骨骼模型一样,仿佛身处暗夜之中,若隐若现。不仅如此,还将潮湿而沉重的忧郁症的雾粒喷洒在我身上。或者应该说,是忧郁症的迷雾渐渐向我涌来。通常,只有当愈来愈浓的雾气将孤立的我完全包围时,父亲那尚未被完全复原的骨骼才缓缓地从迷雾深处现出身影。而这一切,却与书写传记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无论我是否如是期待,一旦开始复原父亲的工作,忧郁症便使我陷入无法关注其他任何事物的状态,只能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这一件工作上。我抓起小化石来回摆弄,从各个角度反复观察,想要研究出它到底是父亲这个“整体”的哪个部分,位于哪个具体位置。其间,和至今未显露全貌的父亲一起封闭在浓雾中的我,会亢奋、愤怒、悲叹,然后在忧郁症的折磨下独自狂笑。专注于书写传记的时候自不必说,即使陷入写作困境、只能幻想父亲的时候,我也会通过记笔记、录音等方式将与复原计划有关的内容记录下来。因此,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年过百旬且记忆渐衰的隐居者,是一个苦心撰写自传却不为出版的男人。我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为无名的父亲立传呢?为什么即使写作陷入困境也无法放弃复原父亲的工作呢?关于这些问题,我自己也想不明白。

    阎连科精选文集系列

《发现小说》(文学随笔)

《生死晶黄》

《最后一名女知青》

《坚硬如水》

《情感狱》

《受活》

《风雅颂》

《日光流年》

样迎着死神爬上去,可恰恰是这种没有枪声没有炮鸣,却比枪声炮鸣更为令人恐惧的核裂剂的将滴未滴的环境使他清醒使他对死亡的认识更加明了。战场上震耳欲聋的枪声能使吓破了胆的人昏昏沉沉忘记了死亡而冲锋陷阵而英名千古。核阵地中的宁静却使看到了模模糊糊死亡的人,不仅看到死亡而且还看到死亡的毛孔听到死亡无声无息的脚步声。旅长说《丁庄梦》

《和平军旅系列》(1) (2)

《东京九流人物系列》

《耙耧小说系列》(1) (2)

《阎连科文论》

《阎连科散文》

《阎连科短篇小说精选》

《阎连科研究专辑》

在水和时间面前,文学没有永远的经典。在人类的理想面前,文学必须有经典的存在。如果人类不遴选自己的经典,就会在时间那里失去文化特征,失去人类在时间和水面前存在的坐标。所谓经典,其实就是时间腹内的舍利,是因水的流淌而从粗粝的石块上磨损而出的、微弱的沙石的钻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尼采内心的八度定律:发现自我

作者:郑小兰

尼采的内心强大到疯狂,人们都说他疯了,其实他是具备超常规的思维模式,尼采依靠自己内心的八度定律,这是从哲学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