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亦山:纵意山水 可游可居

时间:2016-03-29 10:42来源:《北京旅游》杂志供稿 作者:光君 点击:
时光匆匆流去,刘亦山一点点长大,转眼他考入初中,学校也开始有了专门的美术课程,随之美术等文化课程也就成了他最喜欢的课程,他也由此正式进入了美术世界。他对那段记忆非常深刻,曾充满感慨地对我说:“初中后,我很喜欢文艺类课程,像语文、自然,尤其是

北京拥有着远超其他城市的书画艺术家群体,他们有的擅长书法,有的倾心绘画,在各自不同的艺术之路上努力拼搏,为社会大众献上了一道盛大的艺术美餐,给北京这座古老之城平添无数艺术气息。

在这些书画艺术家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专心钻研山水画20多年,倾心打造雄伟壮美的画面,惊艳了无数人的目光。他就是山水画画家刘亦山。今有幸鉴赏,其生动形象、豪迈辽阔的山水画作,让人不由自主陷入一种桃源意境,真可谓“山水之极,可游可居”。

充满艺术氛围的幼学时代

北京的冬天,寒冷是不变的主旋律。今冬犹是如此。早晨九点,冒了严寒前往广渠门约见画家刘亦山,当相互寒暄过后,他那老北京人独有的幽默和调侃,使人顿觉从冬天走向了温暖的春日,几乎完全忘却了窗外那凛冽料峭的寒风。

我们约谈的地方是刘亦山的工作室,房间并不大,甚至还过于简陋,但就在这间陋室,我却所获颇丰,借用古人的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在这里,在苦丁茶弥漫的坐席旁,由其幼学时代为引,开始了长时间的交流探索,其生平经历、艺术故事都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刘亦山,70 后,父亲为美术老师,算得上是书香之家。从小时起,他受到父亲的熏陶,渐渐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行为动作,不喜欢其他孩童般的嬉笑打闹,独对父亲所藏美术类书刊、杂志充满兴趣,即便当时不知画为何物,却为那些画面所吸引。

几年后,他进入小学,父亲发觉他这一爱好,便每逢有重要画作展览,就带他去观看,但并没有刻意地对他进行绘画培养、指导。

即便如此,他的艺术视野、眼光也渐渐从同辈中脱颖而出。回顾这段历程,刘亦山说:“小时候,父亲作为美术老师,虽然知道我喜欢绘画,但并没有强行为我灌输什么,而是对我持着一种‘散养式’的态度,也就是无为而治,所有的行为都不会去约束和指导,这让我的童年充满了自主性,也让我对走向艺术道路的心,自发地一点点地坚定起来。今天回想这些,再想想当下父母在望子成龙的心思下,在孩子小时候就拼命的培养其兴趣爱好,是否会禁锢乃至使孩子走向一条自己本来就很厌倦的道路呢。如果这一想法成立,那么还不如罢黜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天性,还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在刘亦山看来,正是幼时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才让他自发地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培养了他今天在艺术发展道路上的坚定信念。

时光匆匆流去,刘亦山一点点长大,转眼他考入初中,学校也开始有了专门的美术课程,随之美术等文化课程也就成了他最喜欢的课程,他也由此正式进入了美术世界。他对那段记忆非常深刻,曾充满感慨地对我说:“初中后,我很喜欢文艺类课程,像语文、自然,尤其是美术,每周一次的美术课,几乎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也就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走向美术世界。

课外我也很喜欢与美术相关的东西,如古代诗文、古董、字画等,另外还喜欢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古老的建筑,曾记得当时北海公园里的铜仙承露盘、琼岛春阴等都是我的至爱,也记得当时因北京并没有像现在潘家园之类的文玩市场,就常去一些小街胡同里,守在那些卖古董、线装古书的小摊位上蹭看。可以说当时对美术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

刘亦山的童年趣事中,几乎都在艺术光芒的照耀下。他还向我说起初中时,常常在语文课本涂鸦,有段时间,他在书本上画了一个将士射箭的动作“每本书都有很多页,我就在第一页画一个人拿起弓箭,第二页画拉开弓箭,第三页画射箭,后面几页画弓箭飞出的瞬间,最后几页画上一个箭靶。后来,每当快速翻书页的时候,将士射箭的动作就一目了然地出现在眼前。”刘亦山如是说。

如今想来,也正是他幼学时代所处的艺术氛围和天生的艺术爱好,为他今天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

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

在刘亦山看来,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绘画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们观后,能产生一种“可游可居”的美好状态。为此,他用了数十年时间向最高境界冲刺,并也刻意增加自己的观看能力。

“我年龄还小的时候,每次随父亲去看美术展览,虽然大多说都看不懂,但有些精彩的画面,到现在还印在我的脑海里,并形成了一种宝贵的艺术财富,进而作用到我的绘画创作之中,使我在绘画中如鱼得水。曾记得那是1981 年元旦,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我,随父亲前往中国美术馆观看‘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展览,陈丹青创作的《西藏组画》与罗中立创作的《父亲》等作品震撼了我的心灵。其中,《西藏组画》作品,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生动鲜活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我;《父亲》作品,画作中父亲的头像尺寸非常的大,几乎与领袖像尺寸相同,父亲脸上的色调接近树皮,一个沧桑和苦难的大巴山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与当时画坛诸多描绘美好生活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看了一眼,就再也忘不掉了。”刘亦山如是说。

在刘亦山观看的艺术作品中,并不仅限于美术画面,还有电影画面和语言所表达的画面。我从他的讲述中得知,在他小学五年级时,曾去电影院看雨果的《悲惨的世界》电影。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类史诗性的作品很是难懂,但如秋月风,乔榛等老一辈配音大师的语言吸引了他。他曾向我说:“当时电影中有一幅画面,主人公偷了主教的烛台,主教却说是送给他的。

现在想来,是为了表达基督的慈悲和博爱,但当时觉得很奇怪,而且经秋月风大师配音后,就好像真实的画面一样,让我永远的记住了。另外,电影中很多的精彩语言也留给我深刻印象,如‘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那么悲惨的世界依旧适用’、‘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人的内心’等普通却不平凡的句子,都值得我一辈子来铭记。这些画面和语言所呈现的画面,都转化成了我的艺术积累,让我受益至今。”为此,刘亦山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培养自己观看的能力,并开始一步一步地在自己作品中营造、实现理想中的“可游可居”境界。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

伟大的作品会照耀任何热爱艺术之人的内心,具有爱心的导师会点亮所有热爱艺术学徒的艺术之路。刘亦山认为,在他的绘画创作之路上,如果没有曹小宝、曲明泊等两位良师益友的指导帮助,也就没有他的今天。如果没有他们,也就不能形成他独具特色的“远取其势, 近取其质 ”的山水画风格。

曹小宝,刘亦山少年时期的启蒙恩师,在他的培养下,刘亦山才知道了梵高、毕加索、德拉克罗瓦、安格尔等闻名世界的美术大师;才看到了像北宋画家范宽作品《雪景寒林图》等美妙绝伦的山水画佳作。

曲明泊,作为刘亦山的良师益友,曾给予他诸多鼓励,曾对他进行严厉批评,曾培养丰富他的眼界,让他渐渐养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此外,他本人也下了一番苦功夫,如钻研清代四王画册,临山水大师黄秋园、宋文治、潘天寿作品。提及此处,他说:“黄秋园的山水画非同一般,山水大势壮美雄伟,落到细节上时,却又兼复杂、细致之妙,丰富的内容,有着无限深入的可能,让人观之亦是百看不厌。于是,我就决定精临其贴,可以说我的作品受其影响颇深。”

刘亦山在山水画创作路上越走越远,整个人也愈加痴迷于山水创作,在他的工作室中,我看到了他近期创作的一幅山水作品,远观山石大势之雄伟壮丽,让人惊叹高山流水之瑰美;近瞧一块山石或一棵灌木,结构复杂,细节极为丰富,可谓一笔一画皆可观,让人钦佩其用心的同时,一种长居画中的冲动升腾于心,不能自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暂停时间的手表: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情书

作者:高博洋

主人公伊布是一个不断折腾的男屌丝,离婚一次、失业无数,学过厨子、开过快餐、做过编导,投过资,最后,因合伙人逃跑…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