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御用兵工厂在北京秋季一个阴霾的下午,我来到“聚元号”第十代传人杨福喜的工作室。他正骑在名为“压马”的传统工具上,向儿子示范如何将牛角牢固地粘贴在竹胎上,让我有幸欣赏到了中国传统弓箭的制作过程。杨福喜一边教,一边跟我说:“别看现在传统弓箭在人们生活中不多见,但其实咱们中国不用弓箭去打仗也不过只有百年的时间”。 午后的阳光透过小窗轻落在东墙上,在这堵墙上挂着一副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聚元号”三个大字,仿佛通过奇妙的光线连接着历史与现代。据传,远在3 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弓箭了。战国时,秦国的弓箭称雄一世。三国时的蜀国,诸葛亮还发明了连弩。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弓弩发展达到了鼎盛。 随着火器的发展,中国弓弩的发展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至清代,弓弩依然是军队的主要装备。直到民国年间,北京城还有许多优秀的弓弩匠人。 创建于1720 年的聚元号,原位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厂弓箭大院,也就是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位置,曾是清朝的皇家御用兵工厂。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以满族为主,其产品需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一概不得外卖。清末,弓箭作为兵器已被洋枪洋炮取代,而且正值国库在冷兵器时代,弓箭一直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更是中国传统六艺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弓箭逐渐被火炮、电子科技代替,弓箭制作工艺也被人们日渐淡忘。直到1998年,杨福喜成了北京“聚元号”弓箭铺的第十代传人,也是唯一的传人。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让这项几乎失传的中国传统弓箭技艺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而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恢复传统的礼仪射箭。 空虚,这些皇家弓箭铺沦为民间作坊。民国初年,执掌“聚元号”的第七代店主王氏夫妇因吸食毒品而无心经营弓箭铺,杨福喜的爷爷杨端林以40 元大洋的价格接手,成为了“聚元号”的第八代传人。 中国传统弓箭的唯一传人杨瑞林接管“聚元号”后,凭着多年在弓箭行的经验,别出心裁地增加了弩弓、弹弓、袖箭、箭枪等新品种,使“聚元号”声名鹊起。他还大胆地采取先进的经营方法,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前来购买弓箭。民国初年,聚元号制作的弓箭一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后来,由于一些历史原因,1957 年,“聚元号”停止制作弓箭,改做木工。 或许是遗传,杨福喜骨子里就有种对弓箭的亲切感,从小就喜欢摆弄父亲杨文通收藏的弓箭。用他母亲的话说:“他天生好这个”。 眼见父亲年事已高,一把好手艺后继无人,再加上自己很喜欢这门技艺。于是,在1998年,40 岁的杨福喜正式拜父亲为师,全身心投入这一行当,成为了“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也是当今中国传统弓箭的唯一传人。 最初杨福喜想的是依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还能挣点钱。可由于信息不畅,没有平台,一件件做好的弓箭找不到销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福喜几乎就是零收入,“在最难的时候,我甚至想过到故宫午门等旅游景点去追着来旅游的外国人买。”杨福喜笑着回忆。就在杨福喜苦恼时,他结识了中国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老师,进入了弓箭圈,发现中国传统弓箭的制作工艺真的就只有聚元号一家传承下来了。于是,杨福喜更坚定了做弓箭的信心。大家对杨福喜精湛的弓箭制作技艺佩服不已,聚元号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响。2006 年6 月,“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筋角木反曲复合弓杨福喜随手拿起一张新做的弓箭说:“中国的弓,真正的名字应该叫筋角木反曲复合弓。”从制作弓胎到勒牛角、贴牛筋,再到上弓弦、画活,要经过两百多道工序,历时三四个月才能完成。整个制作过程极为复杂,所用材料繁多,几乎每一步都需要依仗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经验,以眼为尺,以手为度,很少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由于有些工序不属于同一门类,很少有人能完全掌握。 而一张弓做完后,还要放上一个四季,也就是一年的时间。这是因为弓箭都是纯天然材质做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在初期发生些许变化。杨福喜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弓箭拉一遍,拉弓的时候发现问题及时调试,只有保证没问题了,才能交到用户手里。 制造弓箭是个苦手艺,能坚持到今天,杨福喜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比如我们贴牛筋用的都是天然的动物胶质,鱼鳔胶,猪皮鳔胶。很容易腐败,味儿很大,一般人受不了;而贴到弓上用的蛇皮,需要涂上盐、防止它腐败,还要涂上胶,再要用舌头舔……” 无论生意清淡还是兴隆,杨福喜都执着地保留着祖上留下来的规矩,针对顾客们的身高、臂展,不同需求量身定做弓箭,并耐心指导射箭方法、维护保养等等,绝不会为了销售数量而放弃弓箭的品质。 恢复传统礼仪射箭弓箭从作为兵器、礼仪,发展到今天,用途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户外运动用品,到野外练习狩猎;二是作为文化收藏,用来镇宅;三是作为时尚礼品,送给领导和长辈,不仅寓意好,而且比较稀缺。 如今,杨福喜制作的弓箭已经不愁制作和售卖,但他还有着未了的心愿,就是恢复传统的礼仪射箭。这与竞技比赛射箭是完全不一样的。竞技比赛射箭追求的是成绩,而礼仪射箭成绩是最次的,更多的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射的时候可能都不看靶子,射不射得中都不重要,享受的是过程。 2700 年前,孔夫子在《论语》中说道:“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 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孔子巧妙地利用射箭心理的感受,把“武射”演变成了“文射”,即传统礼射,这是里程碑式的转变。在此之前,弓箭的出现是以杀戮为主的,充满了血腥。礼射不是单纯的射箭,它是一系列的礼仪,由服饰到餐饮,到歌舞、音乐。古时弓箭比赛有丝竹乐伴奏,一边饮酒一边谈论一边比试,非常高雅。这样的射箭对心性也很有帮助,要求气定神闲,摈除杂念,身心也会特别放松、愉悦。杨福喜希望通过复兴射礼,将其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来做,让中国传统的弓箭文化发扬光大。 北京传统弓箭寻踪聚元号地址: 朝阳区华威里18 号潘家园古玩市场乙排B-102 室
|